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37面,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唯识学在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它是用三种体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整个观察过程当中,所谓的返妄归真,它这个妄——就是遍计执;这个真——就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就是它在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是破除遍计执,而开显圆成实和依他起,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我们分三段说明。
先看第一段,总标三性的差别;就是诸法的三种体性是怎么安立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这个观察的智慧,是一种妙慧;这个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妙字呢,因为「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名之为妙」。就是说,我们虽然做这样的观察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它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那种加持力,那种增上的力量,跟我们一般布施持戒又不完全一样,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对我们离苦得乐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妙慧从生起的次第有三种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闻慧: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先听闻,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亲近一个善知识来学习这样的教法,对三性的差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刚开始先得到闻慧。就是你对于诸法的三性的差别体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当然这个时候,心中的烦恼都还存在,但起码你知道有这件事情。
二、思慧:慢慢的我们在寂静的心当中,对于这个诸法三性的差别,数数的思惟,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当中去思惟观察,慢慢的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叫胜解。这样的理解,它就能够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心中的颠倒,所以这个思慧有调伏的力量。
三、修慧:因为闻思的智慧都还是散乱心,没有断烦恼的力量;等到修慧的时候,你是在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诸法三性,那这个是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修慧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叫修慧。
这样的一个观察的妙慧呢,它是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次第。这三种智慧的内容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就是我们去观察你自己现前的这个色心诸法,就是你过去有业力,就表现出你自己的这个果报体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第一个、它是什么相貌呢?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个依他起性是由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就像虚空当中产生一个如梦如幻的花。当然虚空当中不可能有花,所以它虽然有,但是不真实;但是我们凡夫认为这个花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没办法看到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就是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识是依止无明,那么当然由无明的业力所现的那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识;如果是菩萨的依他起,那是用清净的愿力,显出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这样子都叫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它这个当中在唯识学说,依他起性有一种欺诳性,容易去欺骗我们凡夫。举一个例子,说一个魔术师,魔术师他能够有一个手帕,由他的这个魔术的技术,变现一个兔子,兔子从这个地方跑过来,跑过去;没多久,他又能够把这个手帕,从兔子当中变成一个苹果,又变成一棵树;其实就是一个手帕,由他的一个魔术的技术,变来变去。这个意思亦复如是了,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一个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一个这样的真理。但是我们这个心识经过无量劫业力的熏习以后,它一下子变现一个人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蚂蚁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狗的色心诸法。
我们会认为这个色心诸法都是真实的哦,就像我们看魔术师,他不就是一个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认为这个兔子是真实的;变成一个苹果,苹果也是真实的。其实这个兔子和苹果,都是依他起性,就是依托这个魔术师的技术的因缘——这个技术就是形容业力,由这个业力的因缘来熏习我们这一念心识,使令我们变成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这样子的业力的因缘所现的,如梦如幻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叫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当我们去接触我们这一期的人的相貌,当然每一个人的相貌不一样,我们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思想也各式各样。我们对于过去业力所创造的这一期色心诸法呢,妄执为我,妄执为真实的法,就像是真实的虚空当中有花一样。而这样子的虚空的花的体性,是“性相都无,名遍计执”。这样的相貌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已经失去了业力所现的本来面目了,因为依他起性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无常的法。
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还读过很多的书,你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你不能认为你有智慧的这个思想的心是真实不变的。假设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起了罪业,你变成了一个蚂蚁,这个蚂蚁的果报体它是愚痴的,你今生的思想智慧就不再出现了,你出现的是一个蚂蚁的卑劣愚痴的心识。说你今生这一念心识好乐吃素,你今生又拜佛、念佛、吃素;但是如果你今生有罪业,你来生变成一个毒蛇,这毒蛇的心它是要吃肉的,那这个心识又变化了。
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这个色心诸法是恒常住、不变易的,不可以这样讲,不应该说是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应该这样讲。而当你做出这样的思想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性;你认为你这一期的暂时的色心诸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体,这个就落入遍计所执性了,而这个遍计所执性 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怎么会有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捏造出来的,这个叫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在依他起上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所安立的名言,还他个本来面目,这个叫圆成实性。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十个人,十个人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我们这念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出现绳子的影像,有些人看到了龟壳花,有些人看到了雨伞节。十个人看到的绳都不一样,这个都是遍计执,就是你自己的名言捏造出这个影像出来。
那怎么办呢?我们先观察这个蛇的影像是错误的,是不可得的,把蛇的影像破坏掉。蛇的影像破坏掉以后,我们就出现了这个麻;哦,原来它这个不是蛇,它的本质是麻,先看到了麻,圆成实性。然后再知道,哦这个麻编织出一个…是这样的一个绳子,看到依他起性。所以我们一开始下手先破遍计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存在遍计执了,就是这个无明的妄想已经使令我们堕在遍计执了。这个地方先把三性的差别因缘弄清楚。
再看第二段,那这样子我们怎么修唯心识观呢,唯识学的修观是怎么说的呢。
(二)正明“唯心识观”
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说: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以下呢,先标出这个修观的这个观的名称,叫什么名称呢,叫唯心识观。唯心识观就是说,我们对一切的时、一切的处,对于我们身口意有所造作,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知唯是心”。乃至于我们面对一切的境界,都应该使令这一念心,在境界上的时候生起觉察。
什么觉察呢?就是“皆当察知”。察知,就是察知这一切的境界都心所现的影像,不要使令这一念心落入无记或攀缘,而不自觉知。所以在我们刚开始这个就是坐中修了,我们观察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法,耳朵所听到的声音,身体所接触的这个境界,其实都是心中名言所现的影像。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是讲历缘对境了。就是说,当我们念念之间,在随顺正念的时候,什么叫随顺正念呢——就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它自己会产生分别,就是分别是由内心所想象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平常这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想到亲属的时候,想到我们欢喜的人,我们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一想到我们所欢喜的人,我们心中马上出现幸福的感受,这个境界会创造幸福的感受。当我们想到我们冤家的时候,我们心中有很大的压力,压迫感。其实这个亲属,这个冤家,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一个补特伽罗的相貌;这个冤家和亲属,是我们自己去安立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定位说你永远是我的冤家,这样子这个境界对你产生伤害的感受;你把这个人定义说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对你产生了幸福的感受。其实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亲属或者冤家的相貌,这个境界它是:那样就是那样。
这个境界为什么跑到你心中以后,它现出一种恐怖的相貌,它现出一种温馨的相貌?其实是我们自己安立了它的名言;就是我们自己安立这个名言来伤害自己,或者安立这个名言让自己感到幸福。就是“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这个境界分别是怎么来的呢,是“内心自生想念”。我们自己在境界当中安立了名言,使令这些境界对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的作用,这个境界是这样子来的。这是总说,再看别释: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个世间上的境界,这个人有长处有短处,这个人是个好人、是一个坏人;他有是非得失衰利,各式各样的差别的相貌;但这个相貌是我们心中的想法捏造出来的,这个境界本身它不能有任何的想法而生起分别。
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我欢喜喝牛奶,我那个时候对牛奶安立很好的名言。那个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