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候这个牛奶在我心中出现的时候,我的遍计执安立是说,这个牛奶是非常滋养的,果然我每次喝牛奶都得到很大的受益。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是建议我们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肉啊,血啊,它的牛奶,不要跟众生结恶缘,尽量吃没有生命的植物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为了对治,我从今以后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我认为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从动物里面分泌出来的。哦,当我这样子开始分别以后,我每一次喝牛奶就会拉肚子。就是说,牛奶在我的心中它已经不再扮演滋养的角色,它从今以后扮演对我一种杀伤的角色,它是错误,臭秽的一个相貌。那么我们会说了,牛奶本身它是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的共业,现出一个牛奶的东西出来,为什么牛奶,他吃了以后滋养,我吃了以后拉肚子。

    就是说,“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境界本身它对你不能产生什么好坏的力量,不可以。你自己把牛奶安立一个好的名言,结果这个牛奶对你是增上缘;你对牛奶又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这个牛奶从今以后,你这念心跟牛奶接触的时候,它对你是一个折损的力量了。这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任何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是离一切差别相的。它只是因为有如此的业力,而现出如此的境界,这个境界呢,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本身不能产生长短,好恶,是非等差别相。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所以一切法的差别,完全是心中的名言所想象出来,离开了我们心中的名言,一切法就没有差别相,那是业力显现的一个依他起相貌而已。

    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说是有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呢,这个母亲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先到大儿子的寮房里面去看,哎呀,看到大儿子在书桌里面坐着,打瞌睡了,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叹一口气,非常生气,摇摇头离开了。离开以后,到了这个小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小儿子在干什么,哦,看到小儿子也坐在书桌上,也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起大欢喜,非常赞叹,点点头离开了。这个时候父亲回来了,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呢?母亲就报告她的所见所闻。

    她说这个大儿子真是懈怠,这怎么说呢?这个大儿子啊,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这个人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哦,但他一拿到课本就打瞌睡,这个人懈怠。这个小儿子,小儿子很了不起,非常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已经打瞌睡了,但是他还是不忍心把书本放下。这个母亲的心中对大儿子安立的名言是一个懈怠的名言,这个大儿子在她的心中永远扮演一个懈怠的角色;这个小儿子在这个母亲的心中扮演一个精进的角色。

    当然对这个母亲会产生爱憎取舍的心,各式各样的作用,这当中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因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最初的境界是怎么有呢,是你心中你先对大儿子跟小儿子安立这样的名言,然后我们可以预知,这个母亲如果思想不改,跟这个大儿子生生世世结的缘肯定是恶因缘,而这个跟小儿子的缘是一个爱取的因缘。

    之所以我们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解脱这个生死的业力,就是我们一直在整个依他起上,依止我们的我执、法执安立很多的名言,然后重复的在这个名言当中造业,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的差别不是境界本身有差别;那怎么会有差别呢,是心中的想而使令它有差别。

    再看结劝: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没有这一切差别境界可得。你经常这样子修行,就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

    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心中的影像,第一刹那出现的时候是业力所现的,这个是没错的,我们的确从业力当中会出现影像。但是当第二念生起分别的时候要小心了,我们开始随顺自己的无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名言一动,带动我法二执。所以在这个缘起上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呢?我们好端端的这个心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无明,有无明就产生活动,有活动就有生老病死。这个无明就是你心中的遍计执,你一直认为这个境界是有真实性的,不是你心中安立的,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怎么办呢?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一定要从今以后,切断我们过去的名言,把过去的等流性的名言,从今以后把它消灭,还诸法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时候,系缚我们的业力就慢慢的松脱了,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我们讲大死一番就是这样子,不是说身体大死一番,就是你从今以后,你不再相信你心中的名言。

    唯识学说是破名言,跟外道讲无想,那不完全一样:

    外道的无想是看到境界,我不知道这个境界怎么来的,我只是无想,那是逃避,那是跟愚痴相应;唯识学是明白的知道这个境界是由业力所现的,然后再加上我名言的安立,产生很多的变化;这个人产生,是个冤家,是一个亲属,是一个好人,坏人。那我们今天修无分别智,修唯心识观,就是破除名言所安立的法,就是名言。虽然它是无分别智,但是它心中是用佛法的思想,佛法的名言,来破除世间的名言,跟外道说完全无想不一样。其实你完全无想,你还是不明白诸法的实相,那是暂时让自己不要去想任何的事情,那是跟愚痴相应的;等到你又恢复想的时候,你还是一样随顺你过去的颠倒妄想。这种无想,对这个颠倒的心识没有对治的力量。

    唯识学说破除名言,它是观想,观想这个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我把这个一切的境界,这个心中的名言全部把它洗掉的时候,我就看到诸法的实相了。那是有观想,有智慧相应的。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典,我们看佛陀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我们无量无边的业力,业障怎么来的呢,是心中的妄想;我们安立了很多颠倒的名言,然后在颠倒的名言当中造了很多生死的业力,因为无明就缘行,缘识,生老病死。但是这样子,我从此以后不想了吗?不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佛》经上也赞叹了思想,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去观想,我们要对弥陀安立好的名言,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极乐世界有不退转的功德,圆证三不退。

    所以我们对于名言的意思就是说:

    我们破除世间的名言,但是我们同时要建立佛法的名言,不是让你无想。

    就是我们从今以后,把过去那种等流的虚妄的名言消灭掉;然后从今以后,熏习佛法清净的名言。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会有变化,我们整个那个生命的水流,那个方向就会改变了。就是三界的业力慢慢的消灭,往生的愿力,净土的业力慢慢的增长。因为你心中的名言改变了,心中名言改变的时候,你心里的作用、整个方向都改变了。就是我们有所破坏,但是有所建设,唯识学是这个意思,不是无想。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刚才主任有开示说,我们在那个妙慧有三个次第闻思修。那刚才主任在唯心识观所开示的,是不是就是我们假如每次都是根据这个方法,就是相当于修慧上面?

    【师父答疑】:它这个观法,“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观法是通于闻思修的,你不管闻慧、思慧、修慧,都是这个内涵,只是说就着浅深,你对这个道理理解的浅深安立闻思修。但是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不管你是闻慧、思慧、修慧,都是理解这个道理的。

    【学员提问】:那再请主任慈悲开示就是,那在理解这个道理;那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照刚才主任所开示这个唯心识观这样子次第,这样子可以一直观过来?

    【师父答疑】:当然是可以。你就是观察,当我们心中开始分别三界的业力的时候,我们观想:其实这个境界都是你心中名言安立的;你心中不要动名言,所谓的冤家、所谓的亲属,其实都不可得。

    就是我们开始在分别三界的人我是非的时候,你马上警觉,其实这个境界不是我想像的这样子。我所想的是我自己的名言安立的,其实它不是这样子的,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因缘所生法,一个无常、无我的法而已。但是我一定要把它捏造成这个样子来伤害自己,或来干扰自己,那是我自己的名言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是在三宝当中多安立名言,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少跟三界的众生再结缘,再安立名言;三界的名言应该想办法让它淡薄,对于阿弥陀佛那种清净的名言要多加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极乐国土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三不退转的功德。你一定要让自己启动你对三宝的名言,而消灭你过去三界的名言,这个时候你生命就会有变化了。当然这个唯心识观,这个地方重点在破除三界的名言,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问答释疑。这个地方把前面的止观再做一个问答。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是藕益大师讲完唯心识观以后,他自己安立的问答。说唯识学的修观次第,它一定先破遍计执,证得二空真如理,然后再观依他起性;先证得根本智,再修后得智。那么这样子讲我们初心修观,应该直接观二空真如了,为什么要先破遍计执,先观遍计本空,再观依他如幻、再观圆成实呢?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问题。说我们既然所破的是遍计执,要证圆成实性,那我们直接观真如就好了。

    答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