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名言,那就是变相了,对于真实义,真实的境界,那中间有距离了。但是这个初地菩萨,这个见道位菩萨,他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那是一个能所双亡的境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讲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真理的时候,这个是方便有多门,你可以根据天台的名言,你也可以根据唯识的观法,唯识有唯识的名言,或者中观的名言。在过程当中既然讲到名言,既然落入言说相,那心中每一个真理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说人跟人比较,就你自己跟你自己比较都不一样。

    比如说,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当然它是文以载道,它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你今天去观察这句话,你白天观察,下午也去观察,你明天又观察这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你依止名言,在你心中所出现的义,每天都不一样,那个光明的力量慢慢的增长广大。就是你今天观察,明天观察,你天天去观察这个真理,它所流露出来那个义理的那个内涵,就会每天每天的不同。

    但是,当你真实的悟入这个真理的时候,那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归元无二路”。如果你还夹带名言,那表示真理有很多了,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心中真理不一样,你昨天所悟的真理,跟今天悟的真理又不一样,因为夹带名言。所以在这个根本智亲证真如理的时候,真如理现前,那十方诸佛是相同的。一切法如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变带名言的相貌,所以它这个是夹带,不是变带,这是第一刹那。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第一刹那过去以后,第二刹那叫相见道,是由这个根本智所引生的,叫后得智,这个时候它是「变相观空」了。前面的根本智是一个自受用的境界;「变相观空」,这个后得智是利他的一个方便,他受用。就是我们跟真理的相应,如果是自受用,那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那一切法如的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如果是要表遣真如,要用方便法门来表达真如的相貌,那这个时候就有各式各样的方便了。

    说是禅宗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他在九旬安居以后,安居大家用功完要离开的时候,他在坛上的最后开示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结夏安居大家离开了,这个地方不是讲身体东去西去,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在这个地方寻伺活动,东去西去;但这个时候,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安住处。

    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呢?“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应该要把这些虚妄的名言完全把它拨开来,这个是万里无寸草,这个是你的真实安住处。你任何的名言,不管是好的名言,不好的名言,都不是安住处;只要落入名言,那就是遍计执。

    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经典上佛陀没有讲这句话,那么洞山良价禅师他怎么有这个智慧,创造这个名言出来呢,来引导我们在虚妄的心中,找到一个这么好的皈依处呢?「变相观空」。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依止文字去追求圣道。但是这个开悟的人他跟圣道相应后,他也可以依止心中的圣道,创造很多很多的名言的方便来摄受。所以他就能够讲出这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能够讲出这句话出来,这个就是「变相观空」。他很自然的能够流露名言来引导众生趋向于这个方向,这个当然是菩萨的方便力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从没有名言又出现了名言,来观察趋向于真如理,那当然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就是所谓的“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理:第一个真见道,第二个相见道。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真见道是证入了唯识的实性,所谓圆成实性,当然这个是一个无为法。我们跟无为法相应的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能取、所取的这种相。相见道的时候证得是唯识相,那这是一个方便法门,这个时候的相貌又再出现了,又从没有当中出现了,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引导众生。

    你像那个禅宗的方便,「德山棒,临济喝」。德山禅师,你去问他,什么是如来真实义,他二话不说,给你一棒打下去;他就是靠那个触尘,色声香味触,让你用感受到痛的感触,然后截断你的妄想,破坏你的名言。或者用喝,临济喝,他用很大的吼叫的声音,来切断你心中的名言,你心中的妄想打的很重,他突然间一喝,你突然间豁然的把心中的名言放掉,这个时候,突然间内心当中有一刹那的跟光明相应,哦,原来这就是这种境界。

    因为我们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很难突破自己粗重的妄想,很难的,所以善知识他能够以无量的方便,把你从就像蜘蛛网那样的名言里面,把你带出来,这个就是唯识相,他有这种功德。

    “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因为在偈颂当中,但说到“离二取相故”,换句话说只强调唯识性了。事实上,这当中也应该包括唯识相。因为真见道是比较殊胜,因为你有真见道,一定有相见道,所以我们但讲真见道,也就代表一定有相见道,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趋向于这个唯识性的时候,从资粮位来看,资粮位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刚开始,我们对唯识实性这种不可思议的无为的理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理,多分来说是仰信,仰信真如。靠着这么一点对大乘诸法实相的信心的支持,忏悔业障,积集福慧两种资粮,就是这样,摇摇晃晃的度过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叫“求住唯识性”。内心当中虽然没有见到真理,但是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忘失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个时候是求,君子好逑。

    但是见道的时候是“尔时住唯识”,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追求,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本来的家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住」。前面的求,那当然是假借名言文字的引导,佛陀这些法宝的引导去追求了,那带一点信心,带一点闻思的智慧。但这个时候的住,离开语言文字了,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主任慈悲开示。我们在求的时候,那是不是说我们大乘的观法,就是像主任开示说我们要不断的观察,举例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每天每天…,修法是不是说这样子来修就可以了。就是在求的阶段这样修,那就可以进到住的阶段了?

    【师父答疑】:我们刚开始,心中的名言都是颠倒的;就是我们在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所安立的我相、法相,都是从自我意识的无明所发动的。那当然这个时候会引生很多贪嗔痴的烦恼,我们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就是依止佛陀的法语的引导;就是我们这念心,我不再随顺我的思想了。那不再随顺思想我的心要追寻谁的思想呢?就是追寻佛陀法语的引导,佛陀讲出很多的文字,来引导我们怎么去思惟,怎么去观察这个世间的真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就是一个求。

    就是我们不断的去观察这句话,就顺着这个方向去观察,说一切有为法,这世间上的财富、眷属、声闻地位,这有为法它不是那么的真实,如梦幻泡影,是无常、无我的。

    所以我们在求的时候,那自然是要依止语言文字的,你没有文字没办法求,就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没有文字你根本就没办法求。所以刚开始在求的时候,在修观的时候,一定是带相观空,那一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