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五地之前。

    但在五地菩萨就没有这种思想,“证类无别真如”。这个类,就是对于生死的扰动的品类和涅槃的寂静的品类,那种差别的执取,完全被他消灭了。他没有所谓的好乐涅槃、厌恶生死的这种差别,他这种分别心没有了,这个是不容易的,在五地之前都做不到。当然这个时候,他的菩提心更加坚固了,这个时候他证得不生、不灭了。这个生死的扰动也不存在,涅槃的寂静的相貌也不执取,不生也不灭,有这种力量,叫极难胜地。这个是一般凡夫和二乘人很难超越的境界。

    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这个现前,什么叫现前呢?「染净平等,妙慧现前」,叫现前。就是说他断这个粗相的现行障。这个相,什么叫相呢?就是贪嗔痴的杂染相,还有这个戒定慧的清净相,这种分别的障碍,被六地菩萨给消灭了,证得无染净真如。在六地之前,他对于杂染的贪嗔痴跟这个清净的戒定慧的分别心是在的;到了六地的时候,他把这样的分别心给消灭了。

    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这个远行就是「有功用行,住最边缘」。就是有功用的最后一个境界了,再超越过去就是无功用行。“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他对于这种杂染跟清净的相貌的障碍,微细的相貌也消灭了,证得法无别真如。这个六七地的相貌是很接近的,一个是粗,一个是细,这个菩萨的相貌主要是证得不垢不净。

    就是说,在六地之前的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还有一个贪嗔痴的杂染相,戒定慧的清净相的分别。但到这个六地以上的菩萨,他没有这个分别。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众生,你必须示现贪嗔痴来度化他。你示现杂染相,他会被你摄受,他会因为这样子而栽培善根,乃至于慢慢的学习佛法,乃至于出家成就圣道,这个菩萨会采取杂染的相貌来度化他。他能够跨越杂染跟清净相的这种分别的障碍,他能跨的过去,这个五地菩萨不敢采取这样的行动,不敢。

    所以他无染净真如,他对这种杂染相跟清净相的分别是消灭掉了,他有这种力量。这是破所知障了,当然这个所知障一破了以后,这个菩萨他发挥的功能就更大了。他以前不能做的,他现在能够做,以前这个众生他没办法度化,现在他可以度化。以前他不敢度化他,现在他敢。当然他敢不是靠冲动,他是有这个真实的功德。「无染净真如」跟「法无别真如」的力量,它引生这样的一种力量出来。

    八、不动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什么叫不动呢?「妙智相续,心不扰动」。他这个不动,他不再被各式各样的顺逆境界所扰动了。“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无相中作加行,无相当然是空性了,就是在八地之前,他对于空观的体验,这个无相的加行,还有入观和出观的差别。他有时候入观空观增长;出观以后,他跟这个有相的境界接触,分别的境界一出现的时候,空观的力量会稍微退失,会退失一部分。所以在这个八地之前的菩萨,他对于空性有入观跟出观的差别,入观的时候增,出观的时候减。

    但是这个八地,他就没有这种差别,他就没有所谓的做早晚功课的这种差别。我做功课时候,心中的法宝现前,不做功课的时候,心中的法宝就退失,我们凡夫是有这个增减的相貌;但是这个八地菩萨没有这种相貌了,证得不增不减的真如,前面是不垢不净。他有这种不增、不减的功德。他不管做功课,不管不做功课,他心中的空性都不断的增长广大,巧把尘劳做佛事就这种境界,他把尘劳当中的活动,就跟他做定课是完全一样;那是不可思议,动静一如的境界,证得不增减真如。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什么叫善慧呢?「具无碍智,说法自在」。他有这个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他对于无量无边的法门:天台、唯识、中观的法门都通达。对这当中的义理:中观义、唯识义、和天台对空义抉择的义,他也通达。他能够有无量无边的言辞,对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讲出无量无边的言辞。第四个,乐说无碍,他那个大悲心,说法没有障碍。

    “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前面九地之前的菩萨,在利他的时候还有一些不欲行,还有一些懈怠。但这个九地菩萨度众生,他是主动积极,精进勇猛,为诸众生不请友。不管你是不是来祈请,菩萨都是采取主动,他那个利他的境界是主动积极的。“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当然他能主动积极,他有这种智慧辩才,他有这种力量。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什么叫法云呢?「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他那一念心就跟天上的乌云一样,摄持无量无边的水蒸气。就是法云地的菩萨那一念的大法智云,那个智慧光明的心,摄持十波罗蜜的功德;他有这种力量,就像这个云摄持无量无边的法水。

    “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个十地菩萨在利他的事业当中。他在十地之前有一些事业不能自在,有些事情他能够做,有些事情他有障碍,没办法做;这个十地菩萨没有什么事不能做的,利他的事业,没有什么不自在的,他有这个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就是十地菩萨的身口意得大自在,他的身口意表现出来,都能够恒顺一切众生,恒顺一切众生的差别根机,刚好是配合这个众生的根机,使令他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他那个业,他是随手拈来都是佛法,可以这样讲,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这以上是十地菩萨的一个广大的功德境界。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是讲到“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就是这个菩萨,他从一个无明的遍计执,慢慢的悟入到圆成实和依他起的真如理,他所成就的菩提和涅槃的二转依果的相貌。

    我们看第五,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这是安住在无上菩提的一个佛。当然我们学佛,我们内心当中也会想要去理解,我们所学的佛,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佛,到底佛的那一念心是个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看看天亲菩萨怎么说,什么是佛?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对于佛的那一念心,我们这个偈颂分两部分:先讲他的体性,再讲佛心的作用。

    什么是佛心的体性呢?“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约着断恶来说呢,佛那念心是无漏的,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这种恶法。“不思议善常”,佛那念心是不思议善,他有这种四智菩提;他也是不思议常,这种菩提的功德是相续不断的;没有所谓的入涅槃的这种事情,这个是佛的那一念的心识。

    他引生的作用呢?“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解脱身是佛的自利的功德,自受用,他有解脱的力量;安乐是约利他,他能够安立一切有情,佛的那一念心任运的安立一切有情。简单的说,佛的那一念心所依止的就是「大牟尼法」,就是一个清净的法身。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颂中“此”字,即指前颂所说“二转依果”。

    就是佛陀的那个菩提涅槃的那一念心识,二转依果。

    此转依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含容无边希有功德,故名为“界”。“界”是藏义。能生世出世间五乘利乐,亦名为“界”。“界” 是因义。

    这个转依果,它是“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我们要读小乘的经论,对佛陀那一念心识的说明,小乘当然他没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他就是安立二谛。一个是所谓的生死的杂染法,世俗谛;一个是清净的涅槃,所谓真谛。这两个二谛是对立的,是对待存在的,有生死就不能有涅槃,有涅槃就没有生死。那他怎么解释,佛这一期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呢?

    所以在小乘的经典,它解释佛这一生是有漏。说佛陀的出生是带业而来的,他为什么要出生?他还有这部分的业力;他出生以后,他长大,娶妻生子,这个都是真实的,还有这部分的烦恼。娶妻生子,后来觉悟无常出家了,然后出家以后,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慧,证得了空性,这个时候成就佛道,这个时候佛心才是真实的无漏。《阿含经》解释佛的心是这样的变化,就是在成道之前都是有漏,成道以后无漏了。这样解释佛的心其实是不圆满的,那是方便说。

    “此即无漏界”,佛这一念心,他不管示现什么境界,他示现老病死的境界也好,他出现佛的这种功德庄严的境界也好,他那一念心都是无漏的,那是一个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