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44面,附表第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修习位的菩萨。修习位的菩萨,我们把它展开来有十个阶位,所谓的十地。为什么对于这个修习位的菩萨安立做地呢?因为这个菩萨的那一念心,它有两种主要的功德:
第一个、这个十地菩萨的心有不动义。就是这个大地是不动的,这个大地上面的人和动物跑过来,跑过去,但是这个大地是不动的。这个十地菩萨的那一念心,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管遇到了顺境、逆境,他那一念菩提的心,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不动。这个是赞叹菩萨涅槃的功德,他有这种寂静的力量。
其次呢,它有第二种功德就是能生义。这个大地呢,就是一切的草木都依止大地的滋养,才能够增长广大,这个十地菩萨的那一念心,亦复如是。他能够生起种种的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于般若波罗蜜,他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善法,这是赞叹菩萨这个菩提的功德。
因为这个修习位菩萨那一念心,他具足了不动和能生这两种功德,所以我们用这个大地来赞叹这个菩萨的相貌,叫十地菩萨。每一个菩萨有断惑和他所证的真如的差别。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从缘起的角度,我们不管愿不愿意,也不管懈怠精进,我们迟早要经过这十地,而达到佛果。虽然这个十地菩萨境界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既然我们迟早要去经过,我们可以以一个随喜的向往的心情,来学习十地菩萨的功德。
我把这个十地菩萨的名号先念一遍: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我们先解释第一个:
一、欢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
初地叫欢喜,什么叫欢喜呢,「初入圣性,生大欢喜」。就是说这个菩萨从最初的资粮位仰信真如法性,信解大乘佛法,依止这样的一个对大乘佛法不坏信心,不断的忏除罪障,积集福慧两种资粮,当然这当中很多很多的逆境在刺激他。但是他一路走过来,现在终于光明出现了,这一大阿僧祇劫所耗费的这种精神体力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佛陀所说的圆成实性的道理果然是真实存在,世间上真实有这个道理,内心当中起大欢喜。
当然这个时候从华严经上说,这个初入圣位的菩萨,对佛陀的感恩心很强烈的,他会想到自己无量的流转当中现在找到一个皈依处;他为什么找到皈依处呢?因为佛陀说法的恩德,如果佛陀没有说法,那我们众生根本就不知道东西南北,所以他的欢喜当中,夹带对三宝的感恩。就是以这个欢喜地来描述菩萨内心的相貌。他心情是什么心情呢,「初入圣性,生大欢喜」,这一大阿僧祇劫的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
这个时候菩萨所断和所证是什么相貌呢?断的是异生障,证的是遍行真如。(这个偏是打错了,应是遍,普遍的遍)什么叫异生障呢?这个异生就是差别的意思。就是凡夫的内心当中这个我相、法相,他是依止名言安立的,讲到名言就是众生的一个情绪了,当然很多的差别。你昨天对我相的安立,你昨天的心情很好,这个时候你昨天的「我」的相貌呢,是充满着骄慢。那么你今天的心情不好,这个时候你今天安立的我相呢,感到自卑,感到没有信心。所以凡夫心中的这个无明的我相、法相,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因为你的我相、法相是心中的名言安立的,所以叫异生障,就是有无量无边的差别。
这个遍行真如什么叫遍呢?就是平等的意思。你在这么多的无量无边的我相、法相当中,把这些戏论的名言完全拨开以后,现出一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那是平等无差别的。就是你在整个生死流转当中,找到了你真正的皈依处,那种无差别的境界出现;十方诸佛所安住的这种无差别的真如出现了,所以叫遍行真如,这是平等无差别的,这个是他所证的真如的相貌,这个是讲到欢喜地。再看第二个:
二、离垢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前面的真如偏重在理性,是一个总说。这个二到十是一个别说,一个别相。
什么叫离垢呢?就是「具足尸罗,远离污垢」,这个是戒波罗蜜圆满的相貌。这个菩萨他是“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邪行就是说,初地菩萨虽然初入圣位,当然他不会去故意的去犯戒,去损恼众生,但是他有时候会有一种误犯,就是在无意当中去损恼有情,他在初地还会有这种境界,会有这种邪行的障碍。但是二地菩萨他的这种真如的力量,他有力量能够去破除这种误犯的过失。证得「最胜真如」。这个最胜怎么说呢?就是远离三业的过失,叫最胜。
就是说呢,二地菩萨这个离垢地,他在一天当中,不管他的身业,不管他的口业,不管他的意业,他只要一发动出来,绝对不损恼众生;不管他是故意的,不管他是不故意的。他有这种力量,他每讲出一句话众生听到以后都能够欢喜,他心中的这个真如有这种力量。当然这个力量是从他内心的这种真如理发动出来的,不是从无明发动出来的。这种真如我们赞叹它叫最胜真如,戒波罗蜜圆满的一个相貌。
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我们解释这个发光,什么叫发光呢?「成就圣定,大法总持」。前面的离垢地是戒波罗蜜圆满,这个是禅定波罗蜜的圆满。说是在这个三地之前的菩萨,他禅定还不能得自在;他有时候初禅,或者二禅、或者三禅、四禅。他从初禅到二禅他可以,但是他从初禅到四禅就不可以,他不能有这种超越的师子奋迅三昧的境况。这个三地菩萨的禅定他得大自在,他能够从禅定,初禅到四禅,又从四禅直接到初禅,或者到四空,他在禅定的修学已经是圆满自在,叫发光地。
他所断的是闇钝障,所证的是胜流真如。这闇钝障就是说,当然菩萨也不是一天到晚度众生,他一方面度众生,一方面是广学无量的佛法。在三地之前的菩萨,因为他禅定不是圆满,所以他对于所修的佛法的法义会有所忘失,有所忘失这叫闇钝。三地的菩萨他有这个禅定,这个禅定所引生陀罗尼,他有这个陀罗尼的功德——总持的功德,他能够去总持无量无边的法义而不忘失。佛陀为他讲《法华经》讲六十小劫,他在这个当中听了六十小劫,完全不忘失,能够把这里面的不管是法,不管是义,能够摄持不失,胜流真如。当然这个是一种禅定的力量,禅定波罗蜜的圆满,他有这种摄持法义的功德,叫胜流真如,这个叫发光地。
四、燄慧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前面的是戒定的圆满,这个是讲智慧的圆满。什么叫焰慧呢?就是「慧焰增长,消除烦恼」。这个四地菩萨,当然这个智慧的焰慧,指的是我空的智慧更加的增长广大,把这个烦恼的现行消除了。
“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微细烦恼现行障,就是说在四地之前,他还有微细的贪嗔痴的烦恼。在这个《八识规矩颂》说是,“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初地菩萨他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还有微细的烦恼,俱生犹自现缠绵。到了四地的时候,微细的烦恼…,那当然微细的是俱生的了,那些俱生的我执所引生的贪嗔痴的烦恼的现行,都被调伏了。证得「无摄受真如」,他的真如不再摄受烦恼的现行,就是他那一念跟真如相应的心,不允许有烦恼活动,不允许;只能够有烦恼的种子而已,他顶多有所知障,不能有烦恼障。这个是般若波罗蜜——智慧的圆满。
前面的四地,他的一个相貌主要是偏重在从假入空观,断除俱生的烦恼障;他这个戒定慧是断烦恼障,偏重在这个自受用的功德,偏重。五到十地,那完全是从空出假,断所知障。看五地菩萨的相貌:
五、极难胜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
什么叫极难胜呢?「真俗双照,极难超越」。真俗双照,就是五地菩萨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能够达到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了,真俗双照。这种境界呢,凡夫跟二乘很难超越。
“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这个下乘指的是二乘这个要般涅槃的障碍。在五地之前的菩萨,当然他菩提心很坚固了,但是呢,他对于这个生死的这种扰动相和涅槃的寂静相,还是有一点分别。说他有时候在佛堂当中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这涅槃功德出现了寂静的相貌、有安乐的相貌;但从佛堂出来以后去广度众生,在众生的尘劳境界活动,他心中也有些扰动相。那么他心中会起一个分别:哎呀,这涅槃的功德是超越生死的境界,寂静是殊胜美妙的,这个扰动是过失的。五地之前菩萨的境界,他是好乐涅槃,厌恶生死,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