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3章 我只是治理了两个国家,皇兄们可是在积极空谈呢

第183章 我只是治理了两个国家,皇兄们可是在积极空谈呢

    第183章 我只是治理了两个国家,皇兄们可是在积极空谈呢 (第2/3页)

征调的民夫也能有活儿干。

    大家都得到了实惠,怎么都不会算错。

    居然连这都能被搅黄!

    渊盖苏文忍不了了。

    连开荒都要阻止,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环保组织了,必须要出重拳。

    看他一派铁骑来,把这些虫豸组织、连同造谣生事的报社,一个个都送上天!

    “大莫离支阁下。”近臣来报:

    “建安城前线传来消息,唐军营州都督府、平州都督府在边境进行攻城演训。”

    渊盖苏文嘴角一抽。

    每当他有大胆的想法,大唐都有一套深入骨髓的打法。

    “请……请大唐驻平壤使者来安鹤宫赴宴。

    “我国必定遵守与大唐的一切和约,两国睦邻友好,永不为敌。”

    近臣领旨退去。

    渊盖苏文的气也瘪了,瘫坐在席子上。

    不长眼和大唐开战的国家有很多。

    有的是为了民族生存,有的是为了抵抗入侵。

    但如果为了什么“环境保护”,头铁去撞大唐天兵,那这开战理由就有点太搞笑了。

    属实小题大做。

    但如果不打吧,这些埋在高句丽肌体里的钉子又像跳蚤一样,蛰得他浑身难受。

    环境保护还是小头,顶多恶心一点。

    辽东人在高句丽国内做的其他小动作,那才叫真的疼。

    开矿权,不但让对方肆意掠夺高句丽的矿产资源,还能借此深入田间乡里,获得了巨细靡遗的当地信息。

    甚至比他在平壤皇宫里得到的还要详实得多。

    自由贸易,又让对方的铁器等商品在高句丽国内泛滥,无数本国的作坊倒闭、工匠被对方收编。

    更糟糕的是,辽东人在高句丽的产业吸收了太多的劳动力。

    加上各报纸的聒噪洗脑。

    两国如果真打起来,鬼知道他们会站在哪一边。

    这种把命脉交到别国手里的感觉,很不好。

    尤其对方还是去年刚打过一仗的潜在敌国。

    渊盖苏文觉得,自己的脑袋就攥在对方的手里。

    “中计了,中了那小子的奸计了!”

    时至今日,渊盖苏文才恍然发现,那纸所谓“停战协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陷阱!

    看似不痛不痒的“自由贸易”、“新闻自由”和“环境保护”三条,其实招招致命!

    远比高句丽割让几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甚至推翻整套山城防御体系还要危险,还要包藏祸心!

    现在的高句丽,仿佛肌体生虫的巨人。

    空有一身蛮力,却被细小的虫豸啃噬得浑身难受。

    “踏马的,国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狡猾的李明……”

    每每想起那个臭屁的小屁孩,渊盖苏文就恨得牙痒痒。

    他原本想利用这次停战,休养生息,过几年趁唐王朝不注意,再南下一举侵吞辽东的。

    没想到,却被李明抓住了他整合全国完成之前的时间节点,渗透了国家经济的肌理骨髓。

    让高句丽内部崩成了散沙一片,再也无法攥成拳头,形成合力!

    “报大莫离支阁下。”近臣又来上报。

    渊盖苏文怒气冲冲地转身:

    “什么事?”

    近臣禀报道:

    “大唐辽东商社来访,请求购买建安城外、辽水入海口(如今的盘锦)的沼泽地,以开发农场。”

    “呵。”渊盖苏文不无讥讽道:

    “怎么,我们高句丽人开发荒地是破坏环境,他们唐人开发就是保护环境了?”

    “他们有大唐高僧念经作法,经过环保机构认证,是有利于环境的。”

    近臣把《平壤晚报》记载的话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

    渊盖苏文被辽东人的无耻行径震惊了,再也绷不住了,忍不住破口大骂:

    “放屁!”

    近臣早就习惯了渊盖苏文的喜怒无常,很冷静地等着主子发完疯,悠悠道:

    “此外,商社使者为大莫离支阁下带来了一些‘礼物’。”

    “哦?”渊盖苏文身体一顿。

    “十五车。”近臣道。

    渊盖苏文立刻转怒为喜:

    “快快有请!”

    …………

    高句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各阶层的情报,通过遍布全国的商社、矿场、农场、报社,汇聚到了辽东。

    再经过辽东职业官僚的加工、编纂,形成一行行数据指标,随着驿站,每天持续不断地发往长安。

    以每日简报、旬报、月报的形式,送到李明的桌上。

    虽然相隔千里,虽然有长达近一个月的延迟。

    但尽管有这一层层不利因素,李明对高句丽全国、从山间田野到平壤王庭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其执政,渊盖苏文。

    毫不夸张地说,李明在统治着辽东,并通过辽东,实质控制着更庞大的高句丽。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也不能做得太过分。

    “高句丽不是殖民地,将来是要做为我的核心领土的,不能沾上太多的血债……”

    李明一边读着韦待价寄来的报告,一边自言自语,构思着政策微调。

    “殿下您说什么?”一旁的房玄龄从自己的公文上挪开视线,望向几乎被成堆账册挡住了的李明。

    他觉得,殿下说的汉语有些小众。

    大致能猜出是什么意思,但大致是什么意思猜不出来。

    “我是说……”

    李明放下手里的账本,道:

    “是时候,在高句丽建立赤巾军的支部了。”

    …………

    与此同时,太极宫立政殿。

    “孤以为,应在南方各地整备义仓,哪里有饥荒,就立刻放粮赈灾。”

    “皇兄此言差矣,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组织民夫修缮河堤,旱季蓄水洪涝放水,方是治本。”

    “魏王的设想不过是空中楼阁,五六月份正是抢种抢收的时间,农村人手紧张,如何能腾出人力来筑堤?”

    皇帝的书房,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正在就南方即将到来的粮食歉收进行辩论。

    因为今年早些月份,南方普降大雨,冲毁泡烂了许多禾苗。可以预见,今年的秋收不会太乐观。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李世民作为裁判,乐呵呵地旁听着好大儿们各抒己见。

    自从太子李承乾突然“转性”,热衷国事,并与父皇积极修补关系以后。

    李泰也不甘示弱,加强了政事的研讨,并更频繁地来立政殿请安。

    这样一来,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