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第2/3页)

绪,提取出了李明所说的关键信息。

    “是的。”李明确定地点头道:

    “幽云一线本就是大唐的主要铁产地之一,那里缺矿,必定会蔓延全国。

    “而这也被长安商人的供词所证实了。”

    李世民的表情越来越严肃。

    扬州是华东的漕运枢纽,商贸繁盛,又靠近另一个主要铁产区马鞍山。

    如果那里也陷入了同样的境地……

    那这场奇怪的铜铁短缺,来势将会极其凶猛啊……

    前提是,如果李明说的都是真的话。

    “有直接证据么?”李世民问出了关键问题。

    兹事体大,而李明的判断依据都是间接证据,通过辽东自己的报告、以及商人的口述,侧面得出的。

    作为决策依据,还不足够充分。

    皇帝需要更直接、更可信的证据。

    比如属地官员的直接奏报、民部的汇报,或者官营铁矿的报告。

    李世民回忆起,房玄龄这段时间废寝忘食,也在查铜铁这件事。

    如果真的查出了什么问题,一定会及时向他报告的。

    没有报告,不就说明,连房玄龄也没查出问题么……

    “你要的直接证据我没有。”

    李明小手一摊:

    “毕竟我只能管到平州和营州两个下等州。

    “大唐的其他州县没有尽好自己的本分,既不能管理好基层、又无法提供详实可信的数据,我也没有办法。”

    没能把整个大唐一口鲸吞,真是我的错啊。

    李世民嘴角一抽,道:

    “如果矿产短缺属实,那确实是一个问题,但闹不大的,不至于你说的那样,什么大唐要完。

    “只要粮食不出问题,掀不起什么风浪。”

    说到头,老百姓日常用的金属制品并不多。

    顶天就是一点农具和一口锅,也不是人手一个,而是几户人家拼着用。

    就算几个月、一年不买铁,农民也不至于活不下去。

    至于铜器,更是应用寥寥。

    普通百姓谁家用铜鼎祭祖啊?扎个草人得了。

    所以,铜铁之物,百姓可以少买、晚买一点,或者索性不买了,又不会起什么乱子。

    农民么,日子凑合着也是过,又不是过不下去。

    “不,你知道这场短缺风波会导致什么吗?”

    李明看着老封建的皇帝老爹,郑重无比地说道:

    “钱荒。”

    钱荒……李世民喃喃着这个久远的词汇。

    钱荒,顾名思义,就是市场上的通货不够用了。

    在兵荒马乱、又以贵金属为主要交易货币的古代,钱荒还是挺常见的。

    但在唐朝开国、天下平定、高祖李渊发行开元通宝以后,钱荒就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货币都是以前年份就已经铸造完成了的,照样在流通。

    “眼下短时间之内的铜不足,怎么会影响到过去发行的货币?”

    李世民问道。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时间先后逻辑错误。

    明年母鸡不下蛋,并不会导致今年没有鸡肉吃啊。

    “因为人是活的。”

    李明仔细解释道:

    “如果铜铁短缺,那价格就会水涨船高,而用这些金属铸造的钱,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比如说,今天用三文钱可以买一斗米,等到明天只需两文钱。

    “作为普通百姓,是会选择今天买,还是等明天?”

    李世民不假思索道:

    “明天。”

    李明循循善诱道:

    “那如果钱的价值一天天在升高,百姓是不是越来越不愿意花钱,到最后选择直接将钱币窖藏起来?”

    李世民点点头:“这不难理解。”

    “如果全社会都这么做。”李明继续说道:

    “那市场上的钱币就会越少,价值越高,从而更没有人拿出钱币来交易。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还有人用钱币交易吗?”

    李世民咽了口水:

    “不会,会退化成以物易物……”

    市场上通货不足,便是钱荒,现在有个专有名词叫“流动性枯竭”。

    毫无疑问,这会沉重打击商业贸易,严重影响除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以外的全部经济形式,最终削弱国力。

    由于金属货币便于窖藏的属性,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钱荒屡见不鲜。

    但在和平的盛世时期,突然平地刮起一股钱荒,那就搞笑了。

    若是在生产力更不发达的先秦时期,那倒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问题。

    但在如今的唐朝贞观时期,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也已经日益发展起来了。

    长安作为全球第一大都市,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

    而又因为近年的丰收,米粮布帛价格暴跌,作为铜钱的替代品已经力不从心了。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平白无故发生了钱荒,是真的会起乱子,会记入史书供后人嘲笑的!

    李世民发现,自己还是考虑得少了。

    没有考虑到人性的贪婪,会成倍地放大原本并不大的物资供应缺口,发生连锁反应,导致现状螺旋式地恶化下去。

    研究耕、战,他在行。

    研究人类的坏点子,还是李明在行啊……

    “该如何应对。”

    李世民不自觉地挺直了身板,认真地问。

    就算他口头上再怎么强调以农为本、不可本末倒置。

    但在客观上,唐朝的商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提供了海量的利润,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城市劳动力。

    这块利益给老李,那老李肯定要啊。

    两文税金摆在面前,你告诉我哪一文是农税,哪一文是商税?

    他不可能真的玩什么重农抑商政策,更不可能让商业活动倒退回先秦时代水平。

    说起来,他灭高昌就是为了保证商路畅通,维护商业利益。

    “办法自然是有的,但时间很紧迫。

    “因为全国的铜铁产量也就百万斤左右,市场容量太小,行情波动会很剧烈,钱荒可能会来得很急促。

    “河北与淮南的情况是个警钟,也许一夜之间,包括京畿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都没有钱用了。”

    李明渲染着紧张的氛围,并开始了吟唱:

    “首先民部肯定要听我号令,其次全大唐十道的转运使也要听我调配。

    “深化全国采矿冶炼、通商税收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分析机制……”

    李世民接过话头:

    “要不再封你为尚书令、雍州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明欢快地点头:

    “好啊好啊!”

    “好你个头!别想着发国难财!”李世民一拍桌子:

    “这大唐是你的还是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