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第3/3页)

 李明下意识地撇开了视线:

    “当……当然是天下人的大唐咯~”

    话说得倒挺漂亮,但你敢不敢直视朕的双眼,毫不心虚地再复述一遍?

    李世民把明显心怀不轨的李明轰了出去。

    书房又只剩下了皇帝陛下一个人。

    他心烦意乱,随手拿起一份奏疏。

    眼睛里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脑子却在回想刚才一开头训斥李明的话语,脚趾不自觉地抠动。

    抠了一会儿,他在龙榻上实在坐不住了,下意识地扔下书册,起身来回踱步。

    尴尬。

    刚才着实有些尴尬。

    李世民觉得,自己喷错了。

    刚才不应该这么喷李明。

    他真傻,真的。

    那小子哪里是格局小啊!

    恰恰相反,李明的格局,大可大得很呐!

    他哪里是把眼光局限在辽东一地啊!

    那双贼溜溜的眼睛,明明一直盯着朕屁股底下的龙榻没挪过呢!

    “呵,龙榻就在这里,不闪不避。

    “你想要,有本事就来坐。”

    李世民鼻子一哼,嘴角却浮起淡淡的、欣慰的微笑。

    对,争储就应该这么争。

    正大光明地比试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

    而不是勾心斗角,或拍马奉承走捷径。

    “那小子说的钱荒,如果属实,确实不应该轻视。

    “尤其是当前,北伐薛延陀在即……”

    李世民思索一会儿,吩咐宦官:

    立刻传房玄龄、长孙无忌、民部尚书唐俭进宫回话。

    他绝不是那种忽视手下意见的人。

    但他也不是偏听则暗的人。

    李世民觉得,李明说得不能不信,但也未必可以全信。

    那小子的警惕性太高了,也许此事子虚乌有,或者也许有,但危害被夸大了。

    …………

    “因此,朕想听听三位爱卿的意见。”

    李世民将李明的担忧与发现,尽数说与三人。

    事关军国大事,三人不会在这件事上玩党争的。

    唐俭率先发言:

    “启禀陛下,确有此事。”

    李世民脸色微变:

    “发生这样的大事,你怎么不提前汇报?”

    “呃……因为情况只是有个苗头,并没有李节度说得那么严重。”唐俭解释道:

    “部分州县的铜铁确实出现了短缺,铁匠铺无铁可打,零星有人闹事,但都是匹夫而已,不足为虑。

    “至于钱荒,各地确实也有这情况,但也不严重。使用银两、布帛、米粮辅助,仍可完成日常交易。”

    意思就是能凑合就凑合。

    若是以往,李世民听过也就听过了。

    但今天,在体验过李明在辽东搞的“大数据先行版”以后,他下意识多问了一嘴:

    “你说的‘不严重’,有多‘不严重’,有数据支撑吗?”

    “这……”唐俭一时语塞,支支吾吾道:

    “可能得等到九月,届时会呈献今年上半年的……”

    “朕知道了。”李世民失望地摆摆手。

    等到九月,打薛延陀的部队也该开拔了,南方歉收的问题也该暴露了,钱荒该发生也早发生了。

    等到你九月才拿出数据来,靠不靠谱另说,不光黄花菜凉了,大唐说不定都要凉了。

    李世民把目光转移到了房玄龄身上。

    老房接上了唐俭的话茬:

    “启禀陛下,如臣今天稍早时所说,臣这几日在核查大唐近年的铜铁出产。

    “贞观十四年,全国共有官营铁矿九十三处,年产铁二百万市斤……”

    到底是李明座下第一马仔,老房发言就有理有据多了,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支持。

    “因此推断,近年我朝的铜铁产量稳中有升,并没有发生突然下滑。”

    因为房玄龄所引用的账册,数据来源都是官营的矿山,所以出产量估算还是比较准的。

    私营铁矿虽然不在统计,但体量小,可以忽略不计。

    “矿石产出没有下跌,铜铁用量没有上涨,生产和消费两端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长孙无忌摸着下巴,总结道:

    “臣窃以为,此次铜铁短缺,可能是由于奸商囤积居奇导致的。”

    房玄龄和唐俭对这条结论表示同意。

    “囤货也许会造成价格和供应的短期震荡,但只要生产和消费稳定,几个奸商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长孙无忌进一步建言道:

    “只要假以时日,市场便会恢复如常。

    “臣窃以为,事态未必会如李节度推演的那般。”

    心直口快的唐俭表示附议:

    “有奸商的存在,市场价格和供应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

    “李节度不免有些小题大做,对危害夸大其词了。”

    房玄龄捋着花白的山羊须,闭口不语。

    从他自己的研究结果出发,也与同僚的判断相吻合。

    铜铁短缺是暂时的,并不严重。

    但李明如此郑重其事的态度,让他不敢轻易下这个结论。

    那位小殿下的嗅觉,向来是很敏锐的……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

    长孙无忌的结论,很合李世民的胃口。

    诚如他所说,实体的生产和消费两头都没有问题。

    光光一个“行商”的中间环节,能造成什么危害?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罢了。

    “但辽东节度使的警告不能当耳旁风,我们不可因事态尚于萍末而等闲视之。”

    李世民道:

    “敕令各地监市和平准署,严查囤积居奇、操控价格的行为,必要时开放仓储的铜锭铁锭,以平抑价格。”

    这政策可谓不痛不痒。

    能否制裁奸商、缓解铜铁不足、预防钱荒,不好说。

    但多少也是个对策。

    算是对李明的警告做出过回应了。

    “臣,领旨。”

    意见被全盘采纳,长孙无忌得意地一拜,顺便瞥了一眼没有积极发表意见、神色憔悴、尽显老态的房玄龄。

    房玄龄根本没在看他,眼神空虚,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您老就继续歇着吧,看你还能当多久的首席……长孙无忌心里愈发得意。

    他觉得,自己离重回陛下头号心头肉的地位,又近了一步。

    “铜铁短缺一事,就交给你们去办。”

    李世民颇为欣慰地吩咐着手下爱将们:

    “朕的事多,朕要把精力,放在北伐薛延陀上面。”

    …………

    次日,如常上朝,无事。

    下一日,发薪,以米绵薪柴充数。

    再次日。

    长安暴乱。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