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唉...起开,还是我来吧 (第3/3页)
皇后就是在此薨逝的。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床沿,嘴唇微微开合,轻声道:
“这件事,吾觉得还是得先和你说一声……
“吾不是忘了你,更不是不爱他们三个。
“只是,为了大唐……相信你会理解的。”
自言自语地说完,他一动不动。
许久,李世民缓缓起身,离开了这里。
刚走出卧室,内侍便呈上一封信。
“魏王殿下来信。”
李泰的信?
李世民拆开,略过老四冗杂的问候和意义不明的隐喻,直奔最核心的末尾。
大意是,东京洛阳乱了,他很害怕。
没了。
刷拉……李世民面无表情地将信揉成一团,当着瑟瑟发抖的宦官的面,将这封信扔进了长明灯里。
在晋王书房外的廊下,他碰到了李治和李明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儿臣愿与陛下共赴国难!”
两个孩子眼神坚定,脸上还挂着泪痕。
李世民一怔:
“啊这,这次危机倒不至于发展到亡国灭种的地步。
“只是市民造反,绝大部分农民还是在安居乐业的。”
李治紧绷的神色明显地松弛下去,有些愧疚地说:
“儿臣羽翼未丰,不能为父皇解忧。”
对于晋王的这句客气话,李世民出奇地没有勉励。
只是心疼地抚摸他的脑袋:
“是啊,可惜你晚生了几年……”
父皇反常的态度,让李治心里咯噔。
…………
李世民离开了立政殿,来到了一墙之隔的东宫。
许久时日没来,此地萧条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除了个别洒扫的宫人,偌大的庭院几乎冷清至极。
走进嘉德殿,更是空无一人,在大白天也昏暗阴沉,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黑暗角落里,好像有人在说话。
李世民感到自己后背的毛都要炸了,壮起胆子大声问:
“承乾?”
那个说话声顿了顿,李承乾慌忙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满脸的惊讶和惊喜:
“父皇?您怎么来了?”
“吾……”李世民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改口道:
“吾来看看你好不好。
“东宫怎么破败成了这样?”
玄武门之变后、登基前,李世民曾经短暂当过一段时间太子,住过东宫。
只能说,物是人非都不足以形容这里的变化了。
李承乾悻悻道:
“可能是儿臣疏于打理……”
“不是你的错,是这里的宫人太少了,这么几个根本打理不过来。”李世民打断他:
“吾再给你增加些人手。”
但李承乾还是坚持:
“宫人应当以侍奉父皇为要。
“若父皇觉得嘉德殿破败,有损皇家威严,那让太极宫的宦官宫女定期来此洒扫便可。”
李世民不知道为什么李承乾坚持不用宫人,做“体恤民力”的戏也不需要入戏这么深吧。
但他今天不上来谈这个的,便转回了正题:
“这场因钱荒引发暴乱,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李承乾一愣:
“长安发生了暴乱?”
得,没必要再继续说下去了。
“唉……无事。”李世民失望地叹气,转身便要离开。
“父皇请留步。”李承乾急忙道:
“已是午时,何不在东宫用午膳?”
李世民看了看连个人影儿都没的正殿。
谁做饭,你吗?
“东宫有个厨子手艺了得,儿臣不敢藏私,早想与父皇分享了。
“只是父皇若有事,儿臣也不便强留……”
李承乾的表情有些落寞。
李世民的心里也涌起了酸楚。
但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
“有空吾会来的。”
他口头做出承诺,便离开了东宫。
直奔宫外。
…………
西市,长安报社。
李明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给报社员工和印刷坊工匠们发工资。
多余的财帛,则施舍给了穷苦百姓。
虽然是杯水车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但在当下的危机中,他也得做出表率,大家共度时艰。
“张衡,日薪五百文,维持不变,还是按五百发放。
“只是没有铜钱,先以这枚玉石印章,顶几天的工资。”
李明从怀里拈出一枚精致的印章,一看就不是等闲之物。
这时,气氛突然为之一变。
原本闹哄哄的报社,突然变得静悄悄的。
或坐或站、或吊儿郎当抱着胳膊的众人,纷纷站直了身体,眼睛像是要从眼眶里瞪出来似的,直勾勾地盯着李明的背后。
“御赐之物,你就这么轻易予人了?
“不知道这是大不敬之罪吗?”
身后传来了熟悉的、威严的声音。
李明的表情毫无波澜,叹了一口气,平静地转过身。
不出所料,站在他身后的,正是当今圣上。
陛下亲自莅临长安报社,来请贤出山了。
李明毫不意外,只是简短地问:
“想明白了?”
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敢这么和皇帝、天可汗说话的,全天下都找不出第二个。
对于这位当众藐视皇权、拂自己面子的乳臭儿,李世民一点儿都不生气。
他虚心地问:
“还来得及么?能解决么?”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点头:
“比我刚预警时棘手一些。
“不过还算你回头回得及时,来得及,有办法。”
呼……李世民长出一口浊气。
只是一句话,便让紧张多日的皇帝陛下,头一回轻松下来。
“如何解决?”
唉……李明又轻叹一声,不情不愿地说:
“起开,还是我来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