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90章 李明:诸位爱卿平身

第190章 李明:诸位爱卿平身

    第190章 李明:诸位爱卿平身 (第1/3页)

    纸币,穿越者用了都说好,并不是什么难以想到的问题。

    甚至都不需要穿越,“只要”再过个几百年,商品经济再发育一会儿,到了宋元时期,纸币就自然出现了。

    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华夏又放弃了成本低廉、便于携带的纸币,重新拥抱银本位呢?

    是因为不喜欢吗?

    “因为信用,是纸币最重要的部分。

    “信用如果破产,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就和废纸无异了。”

    李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三位封建老哥灌输着这个思想。

    作为花钱的一方,政府永远都是有滥发纸币的冲动的。

    毕竟开动印钞机就能“购买”百姓的劳动成果,这通胀税收得多爽啊。

    结果就是,古典金属货币时期的长期通货紧缩是解决了。

    直接给干成恶性通货膨胀了。

    货币信用、连带着朝廷信用,全部灰飞烟灭。

    “要让老百姓接受纸币,不是朝廷出个告示、衙门硬逼就能成的。”

    否则哈耶克的大手就要扇你脸了……李明在心里嘀咕一句。

    “所以,粮食是要发的,不发不行。

    “但不是直接发到百姓手上,而要百姓用手里的纸币来换。

    “让他们形成用纸换米的习惯,下意识地将这些纸片和粮食联系在一起,就算成功一半了。”

    李明停了一停,让听讲的三人有时间在脑子里过一过。

    到这一步为止,纸币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算“钱”,而只能说是“粮票”。

    毕竟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纸币,要循序渐进,不要像李二那样太激进。

    长孙无忌同学积极提问:

    “老百姓手里的……纸币从哪里来?”

    “朝廷发给他们。”李明不假思索道:

    “反正本来就是要开仓放粮,免费赈济的。

    “何不趁此机会,推广纸币的使用?

    “这样市民的饥荒也缓解了,纸币也推广开了,双赢,何乐而不为?”

    与会的三人纷纷点头,觉得这种一鱼两吃的方法太有李明的特点了。

    “所以,纸币就相当于粮食,相当于是钱,如何发放就很有讲究……”

    房玄龄轻捋胡须,很快就意识到了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关键问题。

    毕竟现在大家都没有手机,没办法给每个账号发消费券。

    像开仓放粮那样发放吧,一开始肯定没几个人来拿,后面大家又会哄抢,资源怎么分配都不均衡。

    “这就是我把二位请来的原因。”

    李明看着座下的两根支柱:

    “在辽东,我们一般会根据户籍,挨家挨户地敲门,确保把粮票塞到每一户人家的手里。

    “荒蛮之地都能做到这一步,对京中首善之都来说,应该不难吧?”

    长孙无忌嘴角抽搐,一想到这成堆的活就头大。

    房玄龄则也是经历多了,对此毫不意外。

    李明继续说道:

    “让百姓凭票到官方粮仓来领粮食,排队领取,这又能占用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在城里闹事。”

    三人同时嘴角一抽。

    论出坏招,还真是无人能出这小子其右的……

    “到了这一步,纸币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民间会用这东西来进行有限的交易了。

    “但衙门发的赈济粮价值有限,这样所释放的纸币总值相应的也就有限,还是无法支撑起日常交易的需求。”

    李明继续推演道:

    “下一步,衙门对官员、衙役、仆从支付的薪俸,也一概改为纸币支付,向市场投放更多的纸币。”

    古代社会就是麻烦,金融业几乎没有。

    想滥发纸币都没有渠道,还得通过各种门路,想方设法地发到百姓手里。

    哪像现在,往银行一撂了事。

    长孙无忌几乎立刻跳起来反对:

    “慎重啊!”

    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他就要求“慎重”了。

    因为他也是百官之一,他也要拿纸面工资的。

    万一这一计划失败,纸币终究是成了废纸,那不就意味着自己几个月白干了?

    还是实物货币和米粮布帛拿着安心……

    “如果自己不做表率,如何让百姓信服?”李明毫不留情地斥责:

    “倘若这危机解决不了,舅舅你也别领俸禄了,直接致仕养老得了。”

    长孙无忌被训斥得面红耳赤,委屈地望向上座的陛下。

    皇帝陛下也是怒目圆睁地瞪着自己的大舅哥:

    “能者上,不能者下,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现在解决钱荒是朝廷的头等要务,一切都要为大计让道。

    长孙无忌彻底意识到,自己已经拗不过李明大腿了,悻悻地闭嘴。

    房玄龄却从李明的回答中,听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纸币的金额、规格、发放规模,应该如何量定呢?”

    李明回答道:

    “参考历年铜钱的铸造规模,先与长安城中流通的开元通宝大致总量一一对应吧,后续根据市场反馈再做微调。

    “多了便是恶钱,百姓不收。少了便又会发生钱荒。

    “纸上可以印不同的面值,一文、两文到一贯、两贯,方便大额小额贸易。”

    李世民听得极为专注,最后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百姓若还是不认纸币,售货的商人若还是青睐铜钱,那该怎么办?”

    对此,李明的答案也很简单:

    “那就让他们用。”

    三人面面相觑,有点没跟上李明的思路。

    “不但要准许百姓用铜钱,朝廷还应该设立专门的钱庄,准许他们用纸币兑换实体铜钱,一比一兑换。

    “铜钱的原材料,就用那批李世绩从绛州运来的铜。”

    李明解释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