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李明:诸位爱卿平身 (第2/3页)
“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暂时拖欠军队军饷的原因。”
三人还是没有完全明白。
李世民直截了当地指出核心问题:
“既然都以纸币代铜钱了,为什么还要允许百姓用纸片来换取朝廷手中的铜呢?”
“因为准许自由兑换,才是朝廷建立纸币信用的最重要一步。”李明仔细解释道:
“朝廷只有愿意付出真金白银,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
“而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随时可以有一条后路可走,万一纸币真的换不了货物,还可以随时兑换成铜钱。
“那他们才敢放心大胆地收取、消费、储存纸币,纸币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开来,那样,才能真正地减少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
货币信用是一长串链条,要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相信它有价值,它才真的有价值。
因此,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定要让市场参与者对纸币充满信心,不亚于金属货币。
只要稍微有一点不信任,就可能发生链式反应,导致纸币不被认可,彻底沦为废纸。
所以,在纸币诞生的初期,官方使用贵金属背书是十分重要的。
宋朝在刚发明交子的时候,也是允许纸币与铜钱自由兑换的,所以发行过程十分顺利。
而到后来,朝廷耍赖不让兑换回铜币了,交子的价值瞬间归零。
“徙木立信,同此道理。”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可。
虽然纸币面上是个新东西,但内核还是与市场流通的铜钱一一对应的代币。
所以这位明君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窍门。
“是这样么……”
长孙无忌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但又说不上来,一脸便秘的表情。
房玄龄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这位和自己打擂台多年的同僚,叹了口气,替他把问题问了出来:
“殿下提出,以绛州那批的铜矿为本钱,开放给百姓自由兑换。
“可那批铜数量有限,或许能应付军队一个月的军饷,可是绝对不足以覆盖长安城内的日常交易所需。
“也就是说,我们的铜钱是不够百姓们拿纸来换的。”
“对对对!我也有这方面的疑问。”老房替他说了想说的话,长孙无忌立刻有种通畅的感觉。
李世民一琢磨,也对这个说法深以为然,自己欠考虑了。
他觉得自己被李明这小子一通话术,带进了沟里:
“归根结底,这起危机的起因就是铜铁不够。
“你先用纸片代替铜钱,又以铜钱兑换百姓手里的纸片,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市面上的钱实质上就是绛州的那一点儿铜,还是不够啊。”
李明对此不置可否:
“在特殊情况下,当所有人都去挤兑铜钱的时候,是会发生这种情况的。
“但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总有人会在手中保留一部分纸币。
“有的是为了交易,因为纸币确实很便利,又不容易被偷。有的则纯粹是忘了。
“这一部分纸币,就是我们以绛州的铜为准备金,所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
什么什么什么……
怎么就“凭空创造”货币了?
然后,他们仨就听着李明叨叨叨地讲着什么“货币乘数”、“部分准备金制度”、“信用货币”什么的,享受着知识滑过大脑皮层不留痕迹的感觉。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听懂了吗?”李明老师敲黑板。
三人点头:“懂了。”
看着三张睿智的脸,李明不禁嘴角抽动。
真是见了鬼了,你们懂了个甚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他决定换个说法:
“玄龄公,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立钱庄吗?”
房玄龄略一迟疑:
“为了兑换铜钱?”
李明:“不,是为了让大家以为能兑换铜钱。”
房玄龄:“让朝廷命官?”
李明:“让老百姓,百官知道我们兑不出那么多钱。”
全程旁听的长孙无忌再次肃然起敬。
好家伙,用奸党来形容你们十四党真是委屈“奸党”这个词了。
三人中,还得是李二的领悟力最强。
他突然开窍了: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忽悠百姓忽悠得很成功,可以一文铜钱不花,我们想印多少纸币,百姓就能接受多少?”
到底是既管赚钱又管花钱的一把手,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不是忽悠,是信用。而且如果无节制地印钱,信用就没了,纸币就不值钱了。
“不过理论上,确实可以一文铜钱都不花。”
李明答道。
李世民觉得很神奇:
“只用纸片……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粮食,铜铁……”
“粮食本来就是充足的,只要用其他形式的‘钱’来替代它的交易职能,粮食回归消费品的本源,就仍然是充足的。”
李明说道:
“至于铜铁,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有人人为制造了短缺,但他再有能耐,也不可能垄断全国的矿石。
“铜铁其实并不缺乏,或者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缺乏。
“是因为那人的操作,导致铜铁价格短时间上涨,致使大家都捂货惜售,恶性循环之下,才造成了这次的铜铁短缺和钱荒。”
有理有据,三人纷纷点头。
“也就是说,只要用纸替代了铜,铜的价格就会平抑,那些囤积铜和铜钱的奸商和市民,就会将手里的货抛售出去……”长孙无忌有点懂了。
李明点头道:
“这样一来,铜也好,铁也罢,还是其他的金属,就又会重新进入市场流通,价格逐渐恢复正常。
“铜铁危机就能如此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