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48章 没把皇后当深宫妇人,也没把她当人

第248章 没把皇后当深宫妇人,也没把她当人

    第248章 没把皇后当深宫妇人,也没把她当人 (第3/3页)

既是形成全社会上下一心喜迎新居民的氛围,别闹出本地人和外乡人武斗的闹剧。

    又是给皇后打造亲民形象。

    写进史书给后人看有什么意义,要看就给今人看!

    皇后的民间形象一拔高,作为嫡传亲子的李明的伟光正形象,就跟着一起拔高了。

    “好咧!”

    杨氏煮完了一锅粥,两名图文小编也差不多同时完成了各自手头的工作。

    “那我们告辞了!”

    两人向被采访对象随便叉了个手,便又火急火燎地离开了。

    这年头,印刷图画的技术不是没有,只是成本很高,耗时很长。

    为了抢时效,尽快让雕版师傅雕刻好图画,分秒必争。

    “辽东人,做起事来真是雷厉风行啊……”

    杨氏看着两个年轻的背影,不由得感叹。

    “咳咳。”尉迟循毓干咳一声:

    “殿下,您恐怕也得赶紧了。

    “新落成的‘煤炭供销商社’还等您剪彩呢。”

    剪彩又是李明在辽东搞出来的奇怪仪式。

    每次完成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就要由位高权重之人当众剪断彩花。

    虽然意义不明,但确实仪式感拉满,是十分适合新闻传播的标志性事件。

    李令不满地嘟哝起来:

    “阿娘成天价满城跑,他自己却坐在办公室里吆五喝六,他怎么不自己去?”

    李令的抱怨也不是夸张,为难民煮粥只是杨氏全天行程中的其中一站。

    在小秘书兼保安队长尉迟循毓的安排下,皇后殿下一天的日程满满当当的,到处走穴。

    李明压根就没把皇后当成深宫妇人。

    也没把她当人。

    “他还有更重要的政务要处理,这种仪式性的杂事,交给我正好。”

    她微笑着劝自己女儿。

    李令鼓着嘴嘟囔:

    “阿娘你怎么还替他说话……”

    杨氏在尉迟循毓这个小保镖,以及情报委员会的一帮子便衣的簇拥下,离开了厨房。

    她在心里苦笑。

    “那臭小子,怕不是想让我前半辈子没出过的门、没见过的世面,在这短短几个月里全都补回来……”

    冬天的太阳光映照在雪地里上,格外灿烂。

    宽敞的道路上,行走着各式职业、朝气蓬勃的路人。

    有煤矿工,造船工,铁匠,农夫……

    大家的目的地各异,但都行色匆匆,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做不完的活计。

    杨氏呼吸着外面清新的空气,俯瞰着她儿子为她打造的江山,眼神中充满了热切与激情。

    …………

    “文吏、农民、工匠、商人,各行各业自有门道,持擅长为次第,可乱来不得。

    “你说对吗,韦待价?”

    辽东府衙。

    李明坐在桌案后,翘着二郎腿,温和地问着。

    跪坐在他对面的韦待价,却是满头大汗,活像被老师抓包的淘气孩童。

    李明平时大大咧咧的,骂一两句、敲几个爆栗,那都不是事儿。

    但是,当殿下用这种温和的语气,称呼着阿韦的全名。

    这就说明,殿下是真的、真的生气了。

    这可比劈头盖脸痛骂一顿,严重得多。

    “殿下,我……”

    阿韦怯懦地开口想要辩解,被李明扫了一眼,当即住口。

    “不必多说,你的难处我自然是明白的。”李明缓缓说道:

    “不就是一下子涌入了超出预计的难民,而人口统计效率不足,无法匹配新到难民的特长和各产业的劳动力缺口,导致大批难民滞留在临时庇护所么?”

    韦待价都快哭了:

    “殿下,我一定加班加点,尽快为每一个新增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

    李明看着他,微微一笑:

    “好阿韦,我一直都很相信你的能力。”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这件事儿办砸了,那岂不是就此失去了殿下的信任……韦待价冷汗淋漓,颤颤巍巍地起身,几乎扶着墙走了出去。

    看着老手下踉踉跄跄的背影,李明好险没笑出声。

    他确实对韦待价有点苛求了。

    辽东的行政团队,总体来说干得相当不错。

    流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没有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悲剧,也没有爆发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大规模冲突。

    算是初步接住了这波人口红利。

    只是河北局势的糜烂程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所以涌入的难民数量也超出了最乐观的估计。

    人一多,出点乱子在所难免。

    增强组织能力,及时改正就行。

    “居然嫌人多……人口就是财富,在封建时代,这可真是奢侈的烦恼啊。”

    李明也站了起来,颇为得意地背着手,在书房里缓缓踱步。

    这一大批涌入的河北百姓,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难民,是遭了什么水灾旱灾,一穷二白的。

    他们是为了躲避兵燹而来,本身是带着一些资财的。

    这些财富,能为辽东的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

    当然,与他们真正的价值相比,随身携带的钱财简直不值一提。

    他们能解决东北大开发的三个关键问题——

    人口,人力,人才。

    用汉人稀释渔猎游牧民族的血脉,需要人口;建设东北,需要人力;治国安邦,需要人才。

    这批河北来的流民都能满足。

    而第一波人口红利,现在就已经开始在吃了。

    因为实施海运和清洁能源战略的缘故,新兴的煤矿场和造船厂一直处于人手紧缺的状态。

    房遗则在他耳边喊缺人,都快喊破嗓子了。

    终于,这几天房遗则没有再来烦他。

    想必人手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劳永逸的解决。

    相比之下,韦待价遇到的那点问题根本不算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韦待价的工作方法无可指摘。

    李明立刻就能想到几个提升人口统计效率的方法。

    比如在入境的第一刻,就按照矿工、铁匠、木匠、农夫等大致职业分类,提前对流民进行分流。

    这就能节省后期再一个个翻阅、核对人口资料的工夫。

    不过,作为军政一把手,李明不打算、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事无巨细地干涉手下职官们的工作。

    他的事多。

    他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