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李治:整我是吧,李泰和李明联手整我是吧? (第1/3页)
李明派往河北的三千精兵,是一支人数刚满四千、总体实力仍然较为薄弱的军队。
虽然这五千人技战术水平非凡,但是在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河北地区,在薛延陀、李泰和本地士族纠缠大乱斗的舞台,这六千人着实有些少了。
“什么?你说为什么赤巾军越打越多?”
平州州府,李明的视线越过战报,瞥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长孙延。
“明哥,我倒不是怀疑赤巾军在吃空饷。”长孙延诚恳地说:
“但是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辽东也没有继续向河北投入新的武装力量,我们的兵应该是越来越少的,至少不会增多对吧?
“然而为什么随着战事推进,前线对士兵口粮的需求急剧增加了?路上损耗没有那么大吧?”
“当然是敌人感动于我的教化,主动投靠我军了。”
李明十分理所当然地回答。
粮饷需求增加,首先排除薛仁贵、苏定方在前方吃空饷。
因为李明对自己军队的控制还是很有自信的。
首先,他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夜以继日地向基层士兵灌输着对赤巾军组织的理念和纪律。
当然,思想教育只是基础。
真正的杀招,还是在组织架构上。
赤巾军的监督机制是层层嵌套的,可比长孙延所知道的还要严密得多。
除了传统军队从上到下的垂直架构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直接向李明汇报的机构,对赤巾军实行扁平化监管,防止军权被高级将领架空。
从军队内部的纪律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军队外的情报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到对接后勤的全国总商会等等。
李明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内外组织机构,编织了一道严密的网络,严格监视和控制军队的一举一动。
大到防止军队独走、重蹈老爹李二全国大乱斗的覆辙,小到杜绝战报掺水、搞出“大本营战报”导致误判战局这类抽象操作,李明有一套完整的办法。
所以,在通过了严格的审查以后,李明对军队基本做到了用人不疑。
“你就放宽心吧阿延,军队并没有在吃空饷,是向我军投诚的人增加了。”他拍拍自己首席秘书的肩膀:
“有幡然醒悟的魏州军,也有弃暗投明的铁勒人,更多的则是被发动起来、加入我军保家卫国的河北当地百姓。”
除了上述这三种情况,李明也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理由。
总不可能是赤巾军的士兵在战场上实现了分裂生殖吧?
“真的吗?”我不信……长孙延小声嘀咕着。
也由不得小伙伴不信,距离赤巾军进军河北作战,才过去几天呐?
总兵力就这么水灵灵地翻倍了?
招降的效率也忒高了吧?
这是去打仗么?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往河北征兵呢!
“他们当然是被我的文治武功所折服了!
“难道是被一曲秦王破阵乐感动了,想要和我组一辈子乐队?”
李明没好气地反问道。
长孙延半懂不懂地听着李明的吐槽,还是有点难以置信地挠挠小脑袋瓜子。
“我倒也不是不相信军人,关键是这战绩也太离谱了……”
“这就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所带来的好处,这是政治的精髓,阿延你还得多学学。”
李明对小伙伴耐心地教导着:
“河北我所欲也,但如果贸然发兵攻打,不但会招致激烈的抵抗,付出沉重代价。
“还会极大地增加治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你知道的,河北人民本来就与我的父皇有嫌隙,而当地士族又对我的政策多有诋毁。
“如果这次再以力强取,只怕当地民众对我愈发离心离德,埋下巨大隐患。”
比如引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什么的……他在心里补充一句。
长孙延听懂了,恍然大悟地一拍脑门:
“没想到借驱除薛延陀的大义,居然也能赢得对方军民的一直拥戴……”
“坏人他们来做,好人我们来当,便能顺理成章地控制河北。”李明肯定地点点头:
“这和当初对付高句丽的策略其实是一样的。”
铁勒人好啊,好就好在够残暴。
把河北百姓都往自己这边赶了。
要是有哪个犟种敢不和李明走,那就只能和夏王窦建德走了。
李泰也很好啊,好就好在认蛮族为主。
失尽了民心,让他们除了投靠辽东别无选择。
这两位反面教员都好得很啊,为李明的增员大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替河北民众赶走薛延陀、稳定局势的话,我们再施行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