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87章 房玄龄:这样处置蛮族会不会太极端

第287章 房玄龄:这样处置蛮族会不会太极端

    第287章 房玄龄:这样处置蛮族会不会太极端 (第1/3页)

    “西域向西乃是葱岭(帕米尔高原),翻越葱岭转折向南,便是天竺。

    “天竺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印度),由数个藩国组成,互相攻伐,并无统一的朝廷。

    “但诸国的贵族皆是白肤,百姓皆是黑肤。贵族穷奢极欲,对百姓任意驱使,稍不合意便焚之坑之,而百姓安之若素,各自安好……”

    玄奘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西行的经历,对取经辩经一笔带过,而重点介绍天竺诸国的地形地理、风土人情。

    尤其是天竺社会那独特的等级制度,玄奘法师更是连篇累牍地讲解着。

    该制度沿袭千年,贯穿整一片天竺次大陆,将国民按血统贵贱分成高低四个大等级、数百个小等级。

    等级命定,不可逾越,低等级者只能从事低贱的工作,并向高等级捐税纳贡,高低等级之间不可通婚云云。

    李明在一旁倾听着。

    玄奘法师所讲述的,就是三个那个闻名遐迩——或者说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

    只是他以前单知道有这么一个制度,在听了亲历者的亲口讲述以后,他才对书本里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

    那样的社会僵化得就像坟墓一样,令人窒息。和这个一比,大唐的士农工商奴婢制度都算人人平等了。

    不过李明已经是成年人了,无意对其他民族的选择做道德评价,尊重理解祝福。

    他更感兴趣的,是天竺的这一套制度是怎么做到这么稳定的。

    没记错的话,直到二十一世纪,三哥的基层社会治理,也是依照那套古老的种姓制度运行的吧?

    嗯,能将一套稀烂的制度维持几千年,也是一门本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僵化”也是一种“稳定”。

    而李明目前最头疼的,莫过于边疆蛮族的“不稳定”。

    嗯?

    他的眼睛渐渐地眯成了一条缝。

    或许,三藏法师在天竺真的取到了真经……

    “高僧,你说天竺贵族对百姓层层盘剥,动辄打杀,而百姓却就这么心甘情愿地受着。这是为什么?”

    李明挺直了腰背,十分恭敬地问:

    “在我华夏,暴秦伊始便有陈胜吴广起义,烽火遍地,连秦国故地也云集响应。为什么天竺诸国的人民却没有反抗呢?

    “是因为他们天性顺从吗?”

    玄奘没有回答,只是双手合十低头默念佛号。

    李明没有催促,静静地等待着。

    两人就像雕塑一样,对坐许久。

    玄奘这才重新开口,喉咙有些滞涩:

    “这便是贫僧没有将天竺的经书带回大唐的原因。”

    “高僧你没有取到真经?”李明吃了一惊,脱口而出:

    “你到了灵山没有给如来的使者塞些‘礼物’?还是被老乌龟弄进了通天河,遗失了经文?”

    玄奘:“???”

    “咳咳。”李明尬咳一声:

    “我开玩笑的,高僧请继续。”

    玄奘长叹一息:

    “天竺人各安其命,就是因为那经书所缚。

    “他们认为,人有轮回,而贵贱平衡。今生吃苦吃得越多,来世便能加倍享福。今生越低贱,来世便越高贵。

    “因此天竺人皆……安贫守道,没有改变的欲望和动力。”

    原来如此,信众之所以平和地接受了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是靠“来生加倍奉还”这个无法证伪的概念么。

    有意思,天竺的贵族是炒预期、画大饼的高手啊。

    《信仰的力量》。

    如果说,能让周边的蛮族也接受这套理论体系呢?

    如果让他们也像天竺人一样,平和地接受苦寒的生存环境,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生之中,而不是觊觎现世的财富,比如富庶的华夏之地呢……

    李明若有所思。

    “天竺各国不论大小,皆荒蛮落后,田舍荒废,城邦残破不堪。

    “百姓生活在泥淖之中自不必说,即使贵族也贫穷狭隘无比,一国国主还不如中原地主富庶。”

    玄奘的声音有些颤抖:

    “天竺各国如同经历浩劫一般,妖孽遍地。

    “与之相比,大唐国安民乐,这才是真正的西天极乐。而殿下治下之地更不消说,宛如仙境一般。

    “从妖孽之地取经,而训示天堂之地,岂不荒诞?

    “因此,不同于世人的猜想,贫僧确实到了天竺,而天竺也确实有经书,但贫僧无意将那些惑乱人心的文字带回。”

    李明认真聆听着眼前这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