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战略性模糊 (第3/3页)
“为了弥合两边的矛盾,根据陛下的最新指示,需对明、唐双方的区别进行模糊处理。
“这样的话,我姑且也可以认为,明就是唐、唐就是明,大唐仍然存续吧?哈哈哈……”
这番话实在自欺欺人,他自己说出口,自己都觉得槽点满满。
但是出乎意料的,一贯毒舌的房玄龄并没有接茬。
房间里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声响。
“嗯?玄龄公?”
长孙无忌转过头去。
大明首席宰相、他在朝内最大的绊脚石、和他斗了半辈子的老家伙,房玄龄,正安安静静地趴在桌面上,好像睡着了。
老人这么一睡,在很多情况下就起不来了。
长孙无忌眼皮一跳,在短短一息之间,无数个念头闪过。
房玄龄如果就此死了,那他岂不是……
可是,大明的大业,这天下……
左右互搏了一会儿,他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迅速走到房玄龄身边,伸出手指在口鼻处探去。
还有微弱的气息,还没有凉透。
算你这老小子走运……长孙无忌收回手指,立刻换上急切的表情,向门外大喊:
“来人啊!快去找大夫!房相不行了!”
…………
在一片欢乐的平州街巷,在无人关注的角落。
《平州日报》的副版,照例塞满了一堆无聊的政治经济新闻。
什么《油价稳中向好,用户情绪稳定》、什么《油菜花种植面积再创新高》、什么《热烈祝贺百日大炼钢攻坚行动完美收官》之类,让人了无兴趣。
而在这一片另类“标题党”的文章正中间,是一条格外无聊的标题:
《现将关于陛下就国内各都市功能定位不明等9长期悬而未决问题做出最高指示的决议分发给你们》
根本没有让人点进去看一看的欲望。
而在这一条醒目又不“醒目”的文章里,在一长篇关于城市功能定位的专业论述中,埋藏着一则在可大可小的事:
我国正式定都平州。
说大吧,平州难道不是一直都是大明的首都吗?
甚至在大明建立以前,平州就是李明陛下的巢穴(划掉)大本营。
这是每个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常识啊。
这有什么重新强调一遍的必要吗?
但是说这件事小吧,那可一点也不小。
因为现在这个“我国”,定义上稍微有亿点区别——
除了旧有的辽东、河北、高句丽和薛延陀故地以外,还囊括了整个中原、关中、川蜀、两湖、江淮……
简言之,这是华夏人认知里最完整的华夏。
而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自夏商以降,大一统的华夏,基本都只会在长安至洛阳一线定都。
过去的朝代唐朝也不例外,还弄出了东西两都制。
而辽东平州远在华夏核心几千里外,即使在大明建立以后,其官方正式身份也只是“行在”,是临时首都而已。
现在,相当于正式从长安迁都至平州。
此事焉能不大?
当然,这是胜者的特权,大明百姓并不会对此感到大惊小怪。
那他们自然也不会对这篇无聊雄文里,埋藏的另一个雷投以关注。
那就是,为了庆祝平州正式升格为全国的首善之都,经李明陛下批准。
平州被正式更名为“唐州”。
虽然让铁杆明粉有些不爽,自家的首都怎么穿着隔壁大唐的衣服。
但是这也不是多大事,毕竟长安的首都之位都已经夺到手了,实利已经拿到,可以不必那么在乎虚名。
更何况,绝大部分人都压根儿不知道这件事,还兀自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而报社记者、乃至官府文书,似乎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不能自拔。
证据就是,在他们所写的文书之中,对自己国家的称呼十分混乱。
有称大明的,有称“我国”的,也有以首都为简称、自称为唐的。
还有以汉、汉家代指的。
称呼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突出一个百家争鸣,逼死强迫症。
如果有较真者逐字逐句地检查,铁定会破口大骂:
恁大的衙门,难道没有人校对核验吗?难道我国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吗?
不过,在胜利日的大好日子里,并没有闲人去钻这个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