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冥河卫士的战争 (第1/3页)
时值深秋,北半球气温逐渐降低,1478年的寒冬即将到来。
安纳托利亚南部,安塔利亚城以北的阿克苏河谷中,一支规模庞大的运粮队缓缓而行。
从装容上看,这支运粮队的成分十分驳杂,既有准备在阿克苏河谷安下家来的武装开垦团,也有自愿为帝国大军运送粮草的民夫,一支身披铁甲的军团护卫在旁,警惕地环顾着河流两旁的山坡。
东罗马帝国收复安塔利亚之后,针对潘菲利亚平原与阿克苏河谷的建设与开发立刻开始,这里是南方集团军最重要的后勤中转中心,五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全部指望着阿克苏河谷的运输。
1478年夏季,在南方集团军五万大军的猛扑下,夹在卡拉曼贝伊国与东罗马帝国核心统治区之间的几个地方政权如烈阳下的残雪般迅速消亡了,一些地方贝伊选择皈依正教,向东罗马帝国投降,他们被授予了荣誉封号,获准带上家产定居君士坦丁堡,另一些贝伊则选择为真主尽忠到底,要么在荒郊野岭打游击,要么带着残余兵力东逃科尼亚,投靠卡拉曼贝伊。
正式进入五大湖地区后,南方集团军的行军速度瞬间减缓了下来,这里的基础设施实在太差,突厥人烧毁了草场和村庄,将山谷间的罗马大道用巨石堵塞,将牲畜的尸体扔进水源,想尽一切办法来迟滞东罗马帝国的攻势。
南方集团军的统帅梅赫梅特立马将情况向帝国中央汇报,希望军需部门和行政部门拿出应对措施,在开辟更多补给线路的同时,早日将这片新占领的土地稳定下来,把躲在山野乡间的突厥匪盗清剿干净。
梅赫梅特很明确地告诉军需人员,如果他们放任不管,五万大军走到科尼亚城下,也许只能剩下一半。
军需人员和政务人员都十分清楚,梅赫梅特的话并非虚言,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在这里吃了大亏,“巴巴罗萨”腓特烈只带了一万五千军队攻打科尼亚,还差点饿死在半路上。
如果当时的罗姆苏丹国足够狠心,把首都科尼亚附近的富饶地区也毁个一干二净,那场著名的科尼亚战役到底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卡拉曼贝伊乌灿就是一个十分狠辣的人,他知道自己不是东罗马帝国的对手,也不指望能够全身而退,他从东方招引了大量游牧部落,纵容他们洗劫乡里,硬是要与东罗马帝国玉石俱焚。
于是,军需部门行动了起来,政务部门也行动了起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资被运往安塔利亚港,再通过阿克苏河谷运往北方高原,大量的简易堡垒和临时补给站被工兵建立起来,在最大程度上削减着突厥匪盗的影响。
为了让这片土地尽早恢复秩序,在后续的战争中更好地发挥物资中转站的作用,以安塔利亚城为首府的皮西迪亚行省迅速成立,包含潘菲利亚平原及北方的五大湖区,武装开垦团在行政人员的指挥下分配土地,填补空白,恢复生产。
1478年9月2日,负责摄政的皇太孙君士坦丁在君士坦丁广场的大黄金树下向全体公民发表《风暴宣言》,希望公民们发扬爱国精神,支援荒漠战争,希望他们不要将运输补给的希望寄托在毫无忠诚可言的奴隶上,理应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战争属于全体罗马人,大皇宫呼叫全体公民,诸君应抱有必胜之决心,成全属于我们的昭昭天命……”
那一天,市民们在广场上看着已经渐渐长大的皇太孙,他的身影似乎与背后的大黄金树融为一体,黄金树在狂风中摇曳。
“我宁愿死在大罗马利亚的荒漠中,也不愿活在小罗马利亚的天堂里!”
“罗马,上帝,皇帝,昭昭天命!”
狂风吹来了暴雨,天空中的闪电如银龙般穿梭,君士坦丁堡的市民狂呼着“风暴者”的大名,山呼海啸的声音甚至压过了头顶的风暴。
由以撒撰写修改并寄给君士坦丁的《风暴宣言》迅速在两京一十三行省中传播,市民和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出来,自发组成的运粮队和施工队从海洋踏上陆地,从海岸深入高原,庞大的国力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靠着四面八方的支援,从安塔利亚港通往北方高原的“阿克苏大道”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向北扩张,志愿者们在河流下游挖掘河道,用于内河运输,在河流上游修筑道路,提供给马车与骆驼,巨量的物资从殖民地和本土而来,再通过巨量的人力畜力运往战场。
阿克苏大道的繁忙自然引起了突厥人的警惕,两侧的群山为突厥匪盗提供了良好的藏身所,最早的几批志愿者顶着巨量的死伤建起了堡垒和补给站,后续的运粮队虽然也会遭到突厥人的袭击,但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至于彻底消灭流寇盗匪,这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在这里坐拥本土优势,一触即走,来去如风,放火烧山都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东罗马帝国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愈发寒冷的天气。
气温降低后,突厥劫掠者的行动愈发频繁,他们必须趁着寒冬来临前抢到足够多的生活物资,如若不然,只需一场大暴雪,他们便会十不存一。
为了遏制住突厥劫掠者的疯狂行径,即将靠近科尼亚城的南部集团军也向阿克苏大道派出了护卫队,这些正规军往往会跟在大型运粮队的身边,把他们从一个补给站送到另一个补给站。
东罗马帝国不可能把阿克苏大道全部铺满堡垒,从堡垒到堡垒之间的薄弱部位仍然会遭到突厥劫掠者的袭击,为了将遇袭频次降到最低,军需部门仿照远洋商船队,决定采用“大运输队”模式,将那些零散的小运输队集中起来,用重兵进行护卫,突厥劫掠者们要么放弃袭击,要么就只能和负责护卫的东罗马正规军硬碰硬。
车辚辚,马萧萧,运输队行走在阿克苏大道上,道路两旁的石头和树木已经被前人处理殆尽,志愿者们时不时可以看见毁坏的农田和萧索的村落,这里本是肥沃之土,在战争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
负责担任护卫队长的是一位名叫巴拉克的紫卫军军团长,这里是最容易遭到袭击的一段道路,紫卫军的士兵们已经换上了全副盔甲,腰间的簧轮手枪也早已装填完毕,在这种突袭战中,他们是没有时间来更换装备的,只能披着沉重的铠甲熬过这段艰难的旅途。
军需部门给他们安排了不少军用马车与军用骆驼车,披挂铠甲的士兵轮换休息,志愿者们驾驶的运粮车被保护在最中间,一些自愿参战的学生一边驾车,一边唱着自己的校歌。
“我们来自叙拉古,阿基米德的故乡……”
校歌飘荡,巴拉克皱了皱眉,他不喜欢这群斗志昂扬的学生,觉得他们只会为自己增添麻烦,别看现在唱得欢,突厥人真的打过来时,一个个就只能躲在士兵背后瑟瑟发抖。
不过,巴拉克也承认,这群学生干劲十足,大城市中的学生们在号召志愿者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通过演讲,游行,绘画等各种方式宣传爱国热情,不少志愿者都是在学生的号召下才来到了这片破败之地。
“行了,别唱了。”
巴拉克看向驾驶一辆双轮马车的学生会长,淡淡说道。
“前方有一段浅滩,河对岸的突厥劫掠者最喜欢在那里袭击,死在那个地方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一千人了。”
学生会长有些尴尬地挠挠头,立马叫停了歌声,凑向巴拉克。
“军团长大人,您的这支军团如此精锐,我们肯定会没问题的,是吧?”
“不好说,战争总会死人。”
巴拉克摇了摇头。
“你们来自西西里?”
“对,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大学。”
学生会长点点头。
“您遇上过我们的校友么?”
“没有,之前一直在阿克谢希尔一带清剿匪盗。”
巴拉克继续摇头。
“西西里人竟然也来参加战争,真是稀奇。”
“普通西西里人倒是没怎么参与,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这个国家。”
学生会长说道。
“但我们可是大学生,代表着进步的力量,我们应当引领潮流。”
学生会长有些骄傲地拍了拍自己胸口的校徽,阿基米德螺旋。
“有些人说,大学生就该好好上课,不该参与政治,军事和国家大事,您怎么看?”
“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
巴拉克硬邦邦地回应道。
“但那样还叫大学生么?”
学生会长撇了撇嘴。
“社会的不公,由我们来揭露,先进的思想,由我们来传播,国家需要帮助,同样由我们率先挺身而出。”
“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学生会长兴趣盎然地说道。
“您看那些落后国家的大学,比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甚至是所谓的印度那烂陀大学。”
“这种大学引领不了进步的思想,培养不出真正的天才。”
“通过这次志愿活动,我们要让全帝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大学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好吧,随你怎么说,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巴拉克说道。
“我是这支大运输队的长官,你们别给我添乱子就行。”
“放心,我们绝对服从您的安排。”
学生会长连忙点头。
“军团长,艺术系的三个学生也来了,等我们任务成功,我们能不能为您和您的士兵画一张素描?这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学生会长有些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