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冥河卫士的战争 (第2/3页)
慕地看着巴拉克身上的铠甲和军衣。
“您的这身服装简直是太威武了,我之前看到过紫卫军第三军团,他们的装备就没你们好。”
听闻学生会长的夸奖,巴拉克的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答应了他的请求,用戴着鹿皮手套的右手擦了擦肩甲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实际上,在整个东罗马中央军序列中,巴拉克所率领的这支军团都是很特殊的,虽然成军时间不长,但战斗力却非同小可。
与精挑细选出来的近卫军团不同,紫卫军团的士兵来源比较驳杂,大部分士兵都是皈依东正教的突厥人,逃兵,盗匪,流寇,俘虏,奴隶……最初的紫卫军团就是这么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紫卫军团的战斗力都不如近卫军团,这支军队不仅是一支中央军主力,还是皇帝面向突厥人的一个政治宣言:只要愿意服从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愿意给予你们优厚的待遇。
后来,由于大土耳其战争的影响,紫卫军团开始大规模扩充,驳杂的兵源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军头林立,贪污军饷,军队经商,不服管教……突厥裔的陆军大臣,紫卫军团创始人之一的易卜拉欣对此颇为恼怒,认为这群兵痞完全是在丢突厥裔罗马人的脸,趁着公民权改革的关头对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整肃。
易卜拉欣将情况最为恶劣的第六到第九军团视为了整肃重点,将他们全部打乱重编,凡是不服管教的军官一律处死,相当一部分军官被送进了陆军军官学院进行军事教育及忠诚教育,他从状况不错的前五个军团抽出了大量骨干,填补到第六到第九军团的空缺之中,并亲自带着军团强制拉练,亲自给中上级军官进行希腊语教学,并在下层士兵中强制推行。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士兵语言教育都是有奖赏制度的,学会希腊语不仅能够得到烈酒,烟草和各种奢侈品,还是公民权晋升和军衔晋升的阶梯。
易卜拉欣的高压手段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大部分士兵还是默默接受了陆军部的整顿,与过去自由放荡的生活就此告别,他们早就在帝国扎下了根,全家老小都在大城市中,前五个紫卫军团虎视眈眈地守在训练场旁,想叛变都没办法。
接着,易卜拉欣还裁汰了一些不合格的兵油子,向皇帝提出建议,严格控制紫卫军的招募门槛,不能因为政治需要就胡乱招收。
最后,易卜拉欣要来了一大批军事学院出身的高素质军官,并从第二代突厥裔罗马人中招募了不少勇武而忠诚的良家子弟,尽管这些二代突厥裔已经对“突厥”这个名称没什么好感。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前,十二个紫卫军团已经基本整顿完毕,满员两万四千人,与近卫军团相等,突厥裔士兵的比例有所下滑,不少希腊裔和罗斯裔补充了进来。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之前,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数量已经超过了六万,约为马加什一世时期匈牙利黑军的两点五倍,穆拉德二世时期卡皮库鲁军团的三倍,路易十一时期敕令连队的四倍,如果单从数量上算,称得上是近百年来的地中海第一强军。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很少,这是常备兵数量庞大的最主要因素,装备并维持一个法兰西敕令骑士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个近卫军十人小队,如果法兰西王国也放弃重甲骑兵,改用步兵,他们的常备军规模估计会与东罗马帝国相差无几。
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陆军部逐渐发现了现有军事体系所存在的痛点,大方阵步兵虽然便宜而高效,可以很好地对抗骑兵冲锋,但也并非万能,重装步兵在巷战,攻城战和小规模遭遇战中具有自己的优势,紫卫军第一军团开始适当地往大方阵步兵上增添铠甲,第十军团和第十一军团更是在建立之初就被设置为重装步兵,还被加装了军用马车。
但是,尽管军官们一再强调骑兵部队的重要性,他们的皇帝还是没有大规模招募各式骑兵,似乎认为光靠步兵就能击败安纳托利亚上的突厥游牧民。
巴拉克的这支军团便是紫卫军第十军团,一支重装步兵,但与其他重装步兵相比,他们同样特殊。
越过一道山坡,大运输队进入到最危险的地段,河流在这里萎缩成浅滩,马匹可以轻松越过,浅滩边还有残留的马车部件,显然有不少运输队在这里吃过亏。
巴拉克立马警惕起来,冲副官吩咐几句,士兵们迅速将头盔和手甲也穿戴完毕,盔甲上的军团徽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是一整套的板甲,由大块金属锻造而成,共分十个部件,可以将士兵的全身上下包裹在厚重的防御之中,能够有效抵御刀剑的劈砍,轻型弓弩的射击甚至是火绳枪的弹丸。
板甲是欧洲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才开始大力发展的一种全身式铠甲,在防御力和美观性上均超过了过去的锁子甲,鳞甲和札甲,比较有名的板甲包括米兰式与哥特式,以及尚未出现的马克西米利安式和格林威治式。
东罗马帝国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是没有板甲的,为了让中央军序列的几个重装军团能够拥有更加优秀的装备,以撒花费重金招募了不少西欧工匠,包括著名的板甲世家子弟,托马索·米萨基里亚。
得到先进技术后,东罗马帝国在阿德里安堡设置了一个板甲制造中心,根据自身需求以及量产需要,设计出了带有东罗马特色的“色雷斯式板甲”。
相比于米兰式与哥特式,色雷斯式板甲重量更轻,厚度较薄,灵活性更强,造价较为低廉,主要装备步兵而非骑兵,带有类似格林威治板甲的倾斜胸甲,采用斯巴达科林斯式覆面盔,眼眶呈T形,盔甲头顶还有高扬的帽缨。
但是,相比于西欧,东罗马帝国的钢材强度更高,冶炼速度更快,价格也更加低廉,如果开足马力,阿德里安堡板甲工厂的一个生产小组每天都可以制造一个十人队的色雷斯式板甲。
在这个时候,西欧已经开始出现了板甲量产工艺,东罗马帝国则是将批量制造的效率提升到了极致,在阿德里安堡,采矿——冶铁——制造三个步骤完全分离,互不干涉,负责制造的板甲工厂内部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种熟练工匠只需要掌握一种部件的制造方法,拼装与组合由其他人来完成。
除此之外,东罗马帝国的冶炼技术是超越西欧的,以撒通过各种方式从东方的印度和华夏汲取了不少冶炼技术,自己也为东罗马帝国的冶炼工坊提供了一些灵感,目前,东罗马帝国已经全面采用东方式的水力活塞鼓风机和焦炭炼铁技术,可以为大熔炉提供更高的温度,将铁矿石的利用率提高了十几倍。
后来,东罗马工匠又通过东方书籍和以撒的指示学会了明代灌钢法,能够将高碳的生铁液灌入低碳的熟铁之中,直接得到性质优良的钢,省略了反复锻打而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时代,华夏的金属冶炼技术还是远超西方的,华夏铁矿石的品质实在谈不上好,根本没办法与欧洲,北美或澳洲相比,勤劳而智慧的东方工匠便将冶炼技术发展到了巅峰,把每一分铁元素利用到了极致。
实际上,直到工业革命前夕,欧洲商人还在从东方进口铁制品,物美价廉的东西,没人会不爱。
再后来,东罗马帝国在尼西亚城建立帝国矿业大学,开始了对于铬铁矿的研究,使用超过一千五百度的炉温在空气中成功冶炼出了铬铁合金,再通过灌钢法得到了强度很高的含铬钢材,这种合金虽然还称不上“现代铬钢”,但其属性已经明显比普通钢材更加优异。
因为对含铬钢材的研究,帝国矿业大学得到了两万个索利都斯的奖赏,并成立了合金研究室,开始将铬铁矿的经验使用到锰矿,硼矿以及其他矿产上去。
当然,在短时间内,他们是很难取得重大突破的,铬铁矿的主要成分便是铬与铁的氧化物,安纳托利亚的铬铁矿非常不错,品相俱佳,根本不需要提取铬单质,直接冶炼便能得到铬铁合金,这种巧合很难复刻。
含铬钢材出现后,皇室在尼西亚城也建立了一整套的板甲生产设施,为了更好地脱硫,工匠们在冶炼铬铁时还会加入少许纯铜,这使得打造出来的板甲呈现出紫黑之色,看上去充满神秘。
由于铬元素提升了钢材硬度,尼西亚生产出的板甲继续缩减厚度,这种板甲更加轻盈,被命名为尼西亚式,虽然质量更好,但价格十分高昂,除了那些追求极度美观的达官贵人外,仅有紫卫军第十军团采用尼西亚式板甲——军团长巴拉克的父亲是全帝国最大的铬铁矿经营者,他愿意向尼西亚板甲工坊提供低价矿石,条件是率先装备他儿子所在的军团。
在巴拉克的指挥下,紫卫军第十军团的士兵跳下马车,在辅兵的帮助下穿戴整齐,正在检查自己的簧轮手枪,长剑或战锤。
他们的肩甲上雕刻着紫卫军团的君士坦丁十字徽章,胸甲上则是一只三头猛犬,头盔两侧更是有犬牙和地狱火装饰,看上去分外阴森。
“全体停下,所有士兵,前方列阵。”
巴拉克眯起眼,看着不远处的树林,回忆着在陆军军官学院中学到的简单常识。
“飞鸟盘旋而不敢下,有伏兵。”
士兵们立刻执行起指挥官的命令,在前方列阵防御,把运输队保护在背后。
“牵过来吧。”
巴拉克淡淡说道。
后方的辅助部队得到命令,一大群健壮而凶猛的灰黑色战犬被牵了过来,它们一声不吭,在志愿者们畏惧的眼神中走到阵前,站在士兵们的身边。
这是坎高犬,世界上最大最凶猛的犬类之一,成年雄犬肩高可达一米,体重可达八十千克,咬合力极其惊人,是非常优秀的护卫犬,最早由突厥游牧民带到安纳托利亚,在原时空中的16世纪成为了奥斯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