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自导自演 (第2/3页)
“知道了。”男子面色如常,这几日纷繁复杂的心理波动无人知晓。
小刘看着他的黑眼圈想出言叮嘱几句注意休息的话,只是刚到嘴边又戛然而止。
她也是跟过好几个剧组的资深演员了,知道路宽做导演时剧组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但是跟奥运会比起来,某些方面确实还是存在差距。
何况他总导演的位置决定了必须统筹从艺术领域到行政庶务的全部工作,劳心劳力得很。
刘伊妃忍不住想跟他腻歪一下,娇笑着噘起嘴唇:“要不要吻别?”
其实她是做好了心理准备被拒绝的,后者可以想象会一副地铁老大爷的嫌弃表情看着她。
“好啊。”洗衣机甘之若饴,蜻蜓点水地在她唇上印了一记,转身通过安检往奥运大厦走。
小刘半天才反应过来,心里熨帖得紧,只当是自己这大半年的改造卓有成交。
电梯门在十楼打开,迎面就是顾筠的纪录片团队在架设机器。
女导演回头看见路宽,笑容温和:“路导,今天你是最后一个到的啊。”
“是吗?他们这么早啊。”路老板笑道:“学姐有几天没来了。”
“哎,我这不还有另一个任务嘛不是。”顾筠苦笑:“国际奥委会的《永恒之火》昨天也立项了,我现在是两手都要抓,还必须两手都要硬,头痛得很那!”
愁眉苦脸的顾筠再一次“不耻上问”:“路导,中午请你到附近的北平宴搓一顿,给老学姐支支招怎么样?”
“有饭吃啊?算我一个!”张一谋端着杯子从开水间走过来,三人站在奥运大厦的十楼窗边聊天。
顾筠一个都没打算放过:“一谋导演,你不说我也得请你,实在是我这力所不能及了,要你们两位校友支援支援!”
张一谋看着路宽有些微微发愣,关心地拍拍他的肩膀:“小路,注意休息,你这眼圈快赶上我了。”
后者这才回过神来应了一声,但注意力却都被顾筠说的《永恒之火》吸引过去了!
似乎有文章可做?
他不动声色:“《永恒之火》和你的《筑梦2008》有什么区别?短时间内给你这么大压力,谁能拍的好,就算张导这样精力充沛的老导演也玩不转啊?”
顾筠叹气:“《筑梦2008》是我们中国独立视角的纪录片,《永恒之火》是国际奥委会的官方电影。”
“今年是奥委会首次委托中国团队制作官方电影,由国际奥委会、北平奥组委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三方联合出品,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22部。”
“二位也知道国内的纪录片导演本来就不多,北电这个专业几乎就招不到学生,这个任务最终还是落到我头上了。”
“主要原因还是《筑梦》的素材有的可以拿到《永恒之火》里去用,你知道我现在最愁的是什么吗?”
路宽和张一谋对视一眼,后者沉吟道:“怕重复吧?毕竟题材类似,素材更是类似。”
“是啊!”顾筠拍着大腿叫苦不迭。
“两位,你们都是导演里的大国手,千万要帮我出出主意,无论是影片内容还是叙述手法、拍摄路线,帮我参谋一下呗?”
顾筠双手合十,对上面前的两人也顾不得什么面子。
路老板心电急转,在千头万绪中窥得了一丝头绪。
只是他生性谨慎,一点破绽也不想留,索性再拖一拖顾筠的胃口,当即笑道:
“学姐,赶紧去订座吧,中午我一准儿把张导给你绑过去。”
顾筠大喜:“好好!没问题!”
张一谋笑着拍了拍青年导演的肩膀,也只当他玩笑。
上午奥运创意小组主要讨论的是不久后的“奥运誓师大会”,按照国内的体质内工作惯例,这样的日子肯定是要大肆操办、宣传的。
届时天安门广场会启动电子倒计时牌,现场组织《北平欢迎你》等奥运主题曲的合唱,穿插太极拳和京剧等传统文化。
万名志愿者志愿者集体宣誓,承诺提供“微笑服务”,现场发放奥运服务手册。
只要跟文艺汇演沾边的,都是奥运创意团队的工作范畴。
这也是老谋子、路老板等人进入4月以后,从火炬传递开始忙得脚不沾地的原因。
只是这上午的三四个小时里,全办公室有两个人一直心不在焉。
一个自然是刚刚被刘主席赋予了重要任务的顾筠。
以她现在的经验和水平,想要同时把两部纪录片都拍出彩,自己也知道难度太大,因此一直存着来奥运大厦取经的目的。
另一个,自然是头脑风暴了一上午的路宽了。
他已经准备把这位学姐发展成自己的工具人了。
中午十二点,顾筠请两位总导演到了奥运大厦附近最好的餐厅北平宴。
这里属于北四环的亚运村商圈,位于安慧北里逸园5号楼,距奥运大厦仅有800米,专为奥运期间接待外宾在去年升级装修。
菜品主要是改良版的谭家菜,黄焖鱼翅、清汤燕窝一类。
“好了学姐,真别点了,我们仨吃不完的。”
顾筠得偿所愿,简直笑成了一朵花:“好好,那我们先吃,不够再上。”
张一谋笑着调侃:“小路是不是已经有主意了?总之我今天是来蹭饭的,只负责吃。”
“学姐,我是有个想法,不过还不太敢确定。”
“路导,赶紧讲讲。”顾筠像是看见了大救星:“要么我们喝点儿?”
路老板摆手:“那不行,工作纪律在,中午哪儿能喝酒。”
“是这样,我先讲讲吧,请张导先帮着参详一下,也是我为自己后面的的电影未雨绸缪。”
此言一出,不但是顾筠期待万分,连张一谋也有些求知若渴了。
俩师兄弟现在算是朝夕相处了,路宽跟张一谋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女友小刘都要长。
繁忙的奥运工作之余,或者在奥运文艺汇演的节目中有了哪些心得,都会没有保留地互相取经。
是以老谋子有些纳闷,这是又从哪里擎住了一道灵感的电火花?
路老板笑着解释:“其实,我也是从这次奥运会里得到的启发,两位有没有想过无人机拍电影,或者拍摄素材?”
顾筠是全程跟踪的纪录片导演,算是奥组委的核心人员之一,对她自然没有隐瞒点火方式的必要。
只不过她尚且愚钝,没有领略路宽话里行间的真谛,但老谋子已经双眼瞪得溜圆了。
“我还真想过,也是因为咱们这点火方案出来以后,但没有仔细考虑无人机拍摄在电影拍摄技法上的创新运用。”
“2001年底拍《英雄》的时候,那一段长城的俯瞰戏我们还是租的直升机,还有那一段戈壁战场也是,但成本太高,姜志强都直呼吃不消!”
路老板哈哈大笑:“无人机便宜啊,我们大疆现在入门级的EH-1电动无人直升机只要15万,不过云台的技术壁垒比较高,还在下一步研发阶段。”
“目前用于测绘和精度不高的素材拍摄是够的,但有了载荷的续航能力暂时还是问题。”
后世无人机用于影视作品的素材拍摄,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王保强的《Hello!树先生》,以及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
但大规模运用是2014年大疆 Inspire 1的推出,这是首款支持 4K视频拍摄的专业级无人机,搭载禅思X3相机,飞行稳定性显著提升。
老谋子在《长城》中首次使用 Inspire 1拍摄了军队行进的低空镜头,实现传统设备难以完成的快速跟拍,效果很好。
现在的大疆具备这样的拍摄能力吗?
显然还差得很远。
无人机拍摄的主流还是分离式设计,硬件架构属于典型的平台+载荷。
想要完成电影级别画质的拍摄,除了无人机本体的动力系统、飞控、电池、机架等基础技术外,通过专用云台与无人机连接的摄像机也是重中之重。
云台负责抵消飞行振动,并支持俯仰、横滚、平移一类的摄像机角度控制。
路宽现在提出来,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行动创造逻辑上的便利罢了。
“我设想中的未来的无人机拍摄,可以突破传统拍摄设备的高度、地形和安全限制,能够轻松实现高空俯瞰、低空穿越、环绕跟踪等视角,这是最大的便利。”
“张导,你想想《英雄》里那场胡杨林对决,无人机能贴着剑锋俯冲,让金色叶片像瀑布一样从镜头两侧炸开;《十面埋伏》的竹林追杀,穿越机能在竹梢间以60公里时速蛇形跟拍,带出你想要的刀光与翠浪的眩晕感。”
“想象一下,感觉如何?”
这种诱惑对一个导演来讲简直是致命的,特别是善于玩弄色彩的张一谋。
给他以更精巧的拍摄工具和摄像角度,就像是给国画大师不同规格的画笔,能呈现出的内容是颠覆性和创造性的。
后世的《八佰》中通过无人机完成了从苏州河对岸环绕四行仓库的长镜头,最终悬停在距地面1米的高度,实现了传统设备难以企及的视觉奇观。
此外,无人机还能在狭小空间如山洞、废墟中穿梭,为战争片、灾难片等类型电影提供了更真实的临场感,这些都是传统摄影机所不具备的能力。
现在他以后世的视角给面前的两位导演描绘出未来画面,怎能不叫他们听得心旷神怡呢?
但路老板今天的目标不是张一谋,是顾筠。
后者忍不住追问:“路导,现在大疆的无人机能做到什么地步?刚刚你说的。。。”
“都做不到。”路宽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