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斩杀张郃,刘封兵威震潼关(求票) (第2/3页)
郝昭有郝昭的坚持。
邓艾有邓艾的坚持。
就连跟着邓艾的突骑义从都一改了鲜卑常有的打不过就跑的秉性,被压迫了多年的人一旦血性被激发是会变得很凶狠的。
这支全由鲜卑贱民组成的突骑义从,此刻受到邓艾的感染更是将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这还是鲜卑人吗?”
魏卒的惊惧之心变得更甚。
郝昭亦是越战越心惊。
倘若突骑义会回答,那么答案一定会是:我们乃是燕王府的突骑义从,别用鲜卑人这个称呼来侮辱我等!
随着邓艾和突骑义从的夹击,石苞也成功的引兵破开了寨门。
两下夹击,魏卒再也抵挡不住。
即便有郝昭这个善守的,阵型也在逐渐溃散。
“我有负征西将军所托!”
郝昭悲呼。
郝昭没有如溃散的魏卒一般逃跑。
哪怕身边只剩下数十人,郝昭也没想过弃寨而逃。
身为曹彰任命的留营司马,营在人在,营破人亡。
“我乃大魏横野将军郝昭,谁敢上前送死!”
郝昭赤红这眼,恶狠狠的盯着周围的突骑义从。
“杀!”
邓艾和石苞没有因为郝昭的垂死挣扎的气势就停止攻击,既然郝昭要为伪魏尽忠,邓艾和石苞不会有半点怜悯。
刘封知道郝昭的在史书上的名声,邓艾和石苞不知道,即便知道也不会改变击杀郝昭的心思。
在曹彰回军之前彻底击破魏军大营才是最核心的军务。
无情的箭矢“砰砰砰”的射中郝昭以及郝昭身边顽抗的数十魏卒。
“点火!”
邓艾长枪一挥,再次下达了军令。
不多时。
曹彰的大营火光四起,汹汹燃起的烈火,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的耀眼。
“大营既破,可速击曹彰,断其归路!”
原本邓艾和石苞是没有速击曹彰的军务的,石苞认为曹彰大营被烧后曹彰不会再回大营,更可能直接去潼关。
邓艾认同了石苞的判断。
两人放弃了对曹彰大营的占据,也不留军士驻守,直接就杀向曹彰的后方。
此刻的曹彰,正被刘封牵制无法撤军。
刘封可不是善茬。
这么多年用兵,诈术早已炉火纯青。
跟曹彰斗将单挑?
没错!
刘封的确斗将单挑了。
可同时。
刘封再次用出了惯用的“以身为饵”战术,只为给邓艾和石苞创下立功的机会。
旁人用兵,都是以副将虚张声势。
刘封用兵,直接亲自来虚张声势。
真亦假时假亦真。
诈术只要能成功,具体的过程就不重要了。
厮杀间。
斥候探得曹彰大营方向火光冲天。
刘封立即将这个消息向战场呼喊,以此来激励己方士气、挫败敌方士气。
如此乱敌军心的方式,无往而不利。
魏军将士得知大营危急,更是慌乱。
还未等曹彰有所反应,刘封就已经下达了新的军令。
“打讯号,令郁筑鞬部切入战场。”
郁筑鞬也引了一支鲜卑兵在战场外静候。
一开始不让郁筑鞬切入战场,是刘封嫌弃郁筑鞬的战力太低,过早的切入战场反而会坏了布计,甚至于助长曹彰的气焰。
而现在让郁筑鞬切入战场,则是利用郁筑鞬来助长声威,痛打落水狗。
虽说郁筑鞬战力太低,但打打顺风仗还是可以用的。
随着郁筑鞬部的加入,本就惶恐的魏军将士更是没了战意,不断的开始有军卒溃散而逃。
不过片刻间,曹彰就已经逆转不了将士溃散的大势了。
在作战经验上,被曹丕圈养了几年的曹彰,终究不如七年间一直征战不停、更是将大汉的版图扩展到了雍凉益荆扬五州的刘封。
曹彰虽猛,但再猛的人一旦原地踏步就会失去先机,就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睡大觉一般。
更何况,刘封不是慢吞吞的龟,同样是一只强健凶猛的兔子。
七年的时间,足以将差距拉到山巅与山脚的水平。
城头。
刘备满脸笑意。
“曹操的黄须儿,终究不如朕的儿子啊,哈哈——”
笑声在城头响彻,刘备的心情也变得异常的亢奋。
一旁的关羽也是抚摸美髯,啧啧称叹:“有燕王在,太子无忧了。”
刘备猛地一拍城墙的砖头,道:“云长,随朕出城。”
关羽微微一愣:“有燕王在,陛下何须出城?”
刘备大笑:“燕王曾对朕提过一句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既然赢了曹彰,就要将曹彰彻底击溃!”
看着刘备转身下楼的背影,关羽嘴角不由抽了抽。
陛下你想上战场过过瘾,何必又扯上燕王,还吟诗了?
担心刘备安危,关羽也匆匆走下城楼。
片刻后。
一直百余人的骑兵自渭南城而出,天子大牙旗随风飘荡。
“是陛下!”
“陛下亲上阵了!”
天子大牙旗一出,战场上的汉军气势变得更加凶猛。
兵败如山倒,本就士气溃散的魏卒根本挡不住如猛虎般的汉军。
无奈之下。
曹彰只能带上数百骑往潼关方向而逃。
刘封不肯放过曹彰,遂亲引了数百骑紧追不舍。
曹彰行不数里,忽听得左右号角声响起,又见密集的箭矢自两侧而来。
正是提前埋伏的邓艾和石苞以及突骑义从。
前有伏兵,后有追兵。
曹彰又是愤怒又苦闷。
“先是料算失误折了郭淮费曜,如今又中了刘封算计,孤命休矣!”曹彰左冲右突不能突围,顿生颓废之心。
刘封这次没打算再劝降曹彰了。
机会已经给了,既然曹彰不愿意,刘封自然不会留情。
“曹彰,今日就送你去见曹操!来日再让你兄弟团聚!”凶猛的长枪直刺曹彰,刘封露出的杀意也十分的凶悍。
论武勇,两人其实都是半斤八两。
论心气,刘封现在心气饱满无敌心在心中,曹彰则是心气低迷只能被迫应战。
厮杀间。
一支兵马自潼关方向而来,正是张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