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求票) (第1/3页)
章武八年(228年),正月。
温县。
皇帝行宫。
刘封、刘禅、关羽、诸葛亮、法正等文武,相继而至。
曹魏在兖豫徐虽然还有些残余势力未被尽数剿灭,但兖徐豫的大局已定,刘备也将目光放在了统一河北。
不过。
在统一河北上。
众文武出现了分歧。
诸葛亮建议利用优势兵力和地理形势,对曹魏进行持久战。
一方面“进屯白马,渐营河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一方面“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同时休养生息三年,则可覆灭曹魏,而不必急于决战。
刘封则认为:用兵之道,应当一鼓作气,宜将剩勇追穷寇。如今南兵士气正盛,若是休战罢兵,反会滋养南兵偏安享乐之心;而曹魏经此一败,必会痛定思痛,或可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现在不灭曹魏,今后再想图谋就会困难十倍。
诸葛亮考虑的侧重于国计民生反对穷兵黩武,刘封考虑的侧重于一劳永逸坚持先苦后甜。
双方各执一词,相互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众文武中,有支持诸葛亮三年疲曹的,有支持刘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
刘备静静聆听,没有干涉众人的争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尤其是有袁绍官渡之败、曹操赤壁之败先例在前,容不得刘备不谨慎。
争辩中。
诸葛亮也提到了袁绍官渡之败、曹操赤壁之败的案例,反驳刘封急于用兵的战略构想。
“孤以为:袁绍官渡之败、曹操赤壁之败,非是战略失误。
二人虽然都是一时之雄,但其子嗣并无父辈的才能和器量,一旦父辈死去,子嗣之间定会为了权力而争斗。
都言知子莫如父,二人深知若不能在有生之年一统海内,身死之后众子定会相争内哄,继而给对手可乘之机。
故而才急于求战,以求有生之年能定鼎天下。
事实也如此。
袁绍死后,三子相争河北,给了曹操各个击破之机。
曹操死后,曹丕猜忌宗室,给了我等各个击破之机。
如今,父皇六十有七,能活多久谁也不敢保证,假使这三年父皇突遇不测,丞相焉知大汉不会因父皇不测而相争内讧?”
刘封据理力争,更是抬出了刘备年迈来反驳。
若有奸臣在此,定会弹劾刘封对刘备不敬不孝。
不过在场之人,虽有政见不合,但都非奸人,也有强者的自尊,不会因为刘封客观的论述而上纲上线的用盘外招。
虽然刘封说得有理,但诸葛亮并不认同,辩道:“燕王与太子兄友弟恭,岂是袁绍、曹操之子能相提并论的?即便陛下这三年真有不测,难道燕王与太子还会相争内讧吗?”
诸葛亮提议走持久战也考虑了刘封刘禅兄友弟恭,即便刘备活不过这三年也不影响大局。
刘封闻言肃容:“孤与太子自是不会相争内讧,可旁人未必。假使某一天,孤的部下觉得孤太冷了,偷偷给孤披上一件龙袍。丞相以为,孤是穿了这龙袍好还是斩了部下好?”
诸葛亮顿时一愣。
穿龙袍就是造反,不穿龙袍就是自毁爪牙,穿和不穿对大汉而言都是极大的损失。
“燕王多虑了。以燕王的治军之术,怎会有部下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悖逆之事?”诸葛亮虽然在反驳,但语气也逐渐变得不确定。
刘封的军威太重。
大半个天下都是刘封打下来的,刘封的部下对刘封有很强的崇拜和仰慕。
觉得刘封冷并非是身体冷,也可能是觉得刘封受到了冷遇为刘封鸣不平。
倘若天下一统,还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如今曹魏尚存,又怎会错过天赐良机?
刘封凝声道:“孤治的军,孤最清楚。锋矢虽利,但刚而易折。三年的变数太大,一旦真遇变故,即便是孤也未必能妥善处置。
父皇在时,孤尚且能以助父皇一统海内之名,号令众将士奋勇杀敌;父皇若逝,众将之功未必比得上太子身边一近臣,孤又如何号令众将士甘心卖命?
可若趁着父皇在时灭了伪魏,今后太子登基时孤再助太子施恩于有功之将,则君臣和睦,文武可安。”
诸葛亮哑然。
刘封话都说到这一步了,还如何反驳?
能将话挑明的说,也只有刘封敢如此了。
这等于是在直接告诉众人:若刘备在世时,不齐心协力诛灭曹魏;等刘备一死,刘封说不准就被龙袍加身了。
刘封能等,众人敢等?
届时青史之上估计都还得记载为:刘封担心会被部下裹挟反叛,坚决提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诛灭曹魏,一统海内,结果遭到了众人的反对;数年后,刘封被小人构陷,部下心中不忿,于是趁着刘封熟睡时给刘封穿上了龙袍,史称“XX兵变”。
一时之间。
小阁内寂静无声,众人纷纷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言的刘备。
“恭请陛下圣裁!”
刘备才是皇帝。
众人可以争吵辩论,但不可以替刘备做决定。
“宜将剩勇追穷寇,燕王这话说得妙啊!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淡淡一语,表明了刘备的态度。
刘封近前附和:“父皇英明!既是决战,父皇可抽调各郡猛将悍卒,分兵而进,老将可出征,文臣亦可出征。”
话音一落。
关羽的丹凤眼猛地一睁,看向刘封的眼神也多了赞许。
“老将可出征”这句,对关羽的吸引力太大了。
关羽身居高位又年迈,出征风险太大,基本上很难再有出征的机会。
若错过了这次决战,那就更没出征的机会了。
“陛下,臣附议!”
短短五个字,直接表明了关羽的态度。
诸葛亮和法正同样选择了附议。
“老将可出征”是对关羽说的;“文臣亦可出征”是对诸葛亮和法正说的。
换而言之:雨露均沾,诛灭伪魏的军功,大家都可以分!
这就是刘封的高明了。
只争战略,不争军功。
战略上必须按刘封的方式来,军功则是雨露均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