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求票) (第2/3页)
桓温北伐为什么失败?
究其原因:军功几乎都被桓温及桓温的亲信抢了,一口汤都不肯留给旁人,还想让旁人配合?
傻子才会配合!
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凭什么你吃肉我连汤都喝不上?
随着众文武相继附议。
刘备也决定了对曹魏乘胜追击。
当即就下达了诏命,征调益、荆、扬、雍、凉五州骁将悍卒。
并设立了六路都督。
分别由刘封、刘禅、关羽、诸葛亮、马超、陆逊担任。
其中:
刘封屯兵白马津,刘禅屯兵延津,关羽屯兵仓亭津,取冀州。
诸葛亮屯兵孟津,马超屯兵陕津,取并州。
陆逊屯兵彭城,取青州。
刘备则是在河内督军六路。
诏命下达,益、荆、扬、雍、凉五州以及新得的兖、豫、徐,顿时掀起了热议。
“刚打完兖州又要调兵去河北,这是谁的提议,穷兵黩武,此战难胜啊。”
“学个新词就开始指点江山,这是燕王的提议,燕王用兵还用你教?”
“燕王又如何?不知道骄兵必败吗?当年袁绍和曹操就是急于用兵才输了官渡和赤壁。”
“说得没错!竟然还让管粮草的诸葛丞相带兵打并州,诸葛丞相有这本事吗?”
“诸葛丞相取了陇右,怎就不能带兵?你们肯定是伪魏的细作,竟敢煽动民心。”
“倘若此战胜了,是不是就不会再有战乱了?我只想种田,不想将敌人种在田里。”
“应该不会再有战乱了吧?天下苦战已久,打完了就可以享太平了。”
“考虑这些作甚!我只想军功!我要封侯!”
“.”
邺城。
刚刚用罪己诏的方式来安抚河北士民的曹丕,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收到了刘备督军六路北伐的情报。
“还打?”
曹丕人有点懵。
正常而言,刘备忽然得到了这么大的战果,应该暂时罢兵消化战果。
不论是曹丕还是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这么判断的。
贪多嚼不烂。
若是兖豫徐不稳,又如何能兵渡黄河作战?
然而。
刘备却直接选择了乘胜追击。
消化战果?
刘备压根不去消化。
趁曹丕病要曹丕命,先将曹丕打死,再慢慢消化也不迟。
一时之间。
曹丕也没了主意,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群臣同样被刘备乘胜追击的攻势给吓坏了。
大军刚败,士气未复。
刘备又紧跟着要杀过黄河?
挡?
拿什么挡?
就现在这局势,群臣都不知道曹丕拿什么来挡!
昔日袁绍南征时,曹操麾下想投降的不知凡几。
昔日曹操南征时,孙权麾下想投降的同样不知凡几,荆州更是直接就投了。
大势所趋下,想玩命儿抵挡的真没多少人愿意。
“陛下,刘备挟新胜之威,六路齐发,我军士气已颓,若再战必致河北生灵涂炭,不如暂避锋芒苟全性命!“
“天命已归汉室,强拒则违天意,如若早早归顺或可保宗庙血食,望陛下三思!“
“昔袁曹之争,败者尚能保全性命;今若顺势而降,或可保全宗室庙宇,此乃上策啊!“
“南兵势如破竹,邺城孤城难守,与其玉石俱焚,不若献玺请降,以安万民之心!“
“刘备年迈尚存决断,燕王骁勇更胜往昔,此等锋芒岂是我等疲敝之师能挡?臣等实不忍见陛下蹈险!“
“河北安定已久,民心厌战,倘若再驱民为战,恐生内乱,陛下当以苍生为念啊!“
“刘封言‘宜将剩勇追穷寇’,其志在必得,我军士气低迷,不可逆势而为。“
“诸葛屯兵孟津,马超虎视陕津,六路合围已成,拖延一日则多一分危殆,请陛下速决!“
“陛下基业虽重,但天命无常,今若归汉,犹可存血脉于后世,强过身死国灭啊!“
“刘备宽仁,必不苛待降君;若待城破之时,恐悔之晚矣!“
一时之间。
鼓吹投降者,比比皆是。
彷如昔日荆州众人劝刘琮归降曹操、江东众人劝孙权归降曹操一般。
回旋镖在飞了二十年后又飞了回来。
这一幕,看得曹丕心碎。
倘若是以往,曹丕定会将劝降的群臣给砍了。
可现在,曹丕想砍也不敢动刀。
九品正中制的选官,让群臣大抵都是大族出身,不是曹丕想砍就能砍的。
今日砍了一个,明日就得有大族反投刘备。
就在曹丕焦躁间。
司马懿厉声出列:“尚未死战,何故先降?河北尚有雄兵十万,又有黄河天险,岂惧刘备?若有言降者,陛下应斩之以振军心。”
话音刚落。
一卿官出言讥讽:“司马抚军,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河内的宗族被刘封给屠了,你对刘封有切骨之恨。
虽然不知道你跟刘封有何私仇大恨,但刘封连你宗族中的一条狗都没放过,必然不会放过你,故而你不敢投降。
可你跟刘封的私仇大恨,关我等何事?如今,刘备中兴汉室乃是大势所趋,岂是人力能抵挡?
我等劝陛下投降,是在保全陛下宗庙,以及保全文武百官,保全河北士民,你为了一己之私利,鼓动陛下顽抗。
居心叵测!你应该自杀以谢罪!”
司马懿被说中了心思,勃然大怒:“我与刘封并无私仇大恨,我劝陛下再战也无私心,你怎敢恶意揣测,莫非你与刘备私通?”
卿官冷笑:“司马抚军想杀我,何必寻这等无稽的理由?若是劝陛下投降就是与刘备私通,那在场一大半的人都与刘备私通。”
司马懿握紧了拳头。
初听得刘封屠戮河内司马氏,司马懿几乎要昏厥。
若不是当时曹丕兵败如山倒,不得不跟着曹丕退回邺城,司马懿早就想统兵去跟刘封厮杀了。
现在又被卿官揭开了伤疤,这让司马懿如何不怒?
“都别吵了!”
曹丕听得心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