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求票)

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求票)

    第240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刘备亲征(求票) (第3/3页)

  “给诸位三日时间,三日后,再议战和。”

    说完。

    曹丕起身离去,不想再听群臣争执。

    司马懿见状,也跟着曹丕离开。

    曹真、陈群等人也相继离去,看那方向,显然是想私底下去寻曹丕。

    留下的官员中。

    则是议论纷纷,商讨如何才能让曹丕归降。

    对于这群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而言,见风使舵才是生存的唯一法则。

    风向偏魏,可以支持曹丕篡汉立魏。

    风向偏汉,可以支持曹丕归降大汉。

    “徐御史,听闻你乃刘备故交,方才为何不劝陛下归降大汉?”方才怒怼司马懿的卿官,寻上了御史中丞徐庶。

    徐庶如今也是快六十的老头了。

    起起落落多年,很多事都看淡了。

    “我已向陛下递交辞呈,不日就会离开朝堂,去寻故友游玩山水之间,这朝中大事,只能仰仗诸位公卿替陛下决断了。”徐庶语气淡漠,仿佛什么事都不能影响心境。

    卿官冷笑:“看来徐御史是想以在野之身去寻刘备,不肯宠辱与共,等于是自绝于我等,徐御史当真要如此?”

    粗俗点的意思就是:马勒戈壁的,你徐庶一个人求富贵竟然不带上我们,我们得不到富贵,你也别想好过。

    徐庶沉默了片刻,道:“尚书令与刘备亦是故交,尔等为何不去劝尚书令?若尚书令也愿劝陛下归降,今后尔等定可跟着尚书令同得富贵。”

    群臣一听,顿觉有理。

    徐庶虽然跟刘备有旧,但毕竟只是个小小的御史中丞,职务含权量不高。

    陈群就不同了,大魏尚书令,统领百官,士族领袖,又跟刘备有旧,若有陈群带头,不仅不用遭受战乱之苦,投降了还不用担心被弃用。

    虽然保不住现在的官职,但也不会彻底的断绝仕途。

    见群臣纷纷离开去寻陈群,徐庶暗暗叹了一声,心情变得极为复杂。

    几年前孟建在凉州降汉后,曾私下给徐庶送信,希望徐盛能弃魏归汉,被徐庶拒绝了。

    倒不是徐庶对曹魏忠心,而是徐庶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来面对刘备。

    纵然当初离开刘备是情非得已,但离开了就是离开了,徐庶情非得已,为什么关羽等人至死不渝?

    再加上曹丕称帝时,徐庶也在劝进表中,放不下自尊心的徐庶自觉无脸再见刘备,于是也就在曹魏浑浑噩噩的混着。

    这次曹丕大败,刘备又积极北伐,曹魏群臣士民惧战者不知凡几,徐庶也觉察到了邺城待不下去了。

    徐庶不想以俘虏身份再跟刘备相见,故而递交了辞呈,欲脱离曹魏游走于山水之间,以求保全最后的颜面。

    另一边。

    曹丕在别院大发雷霆,语气有有愤怒也有悲哀:“没想到朕,竟然也有被群臣裹挟劝降的一天!”

    想到当初刘协也是这般被群臣裹挟禅位,曹丕就感觉内心如吞了米田共一般,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陛下勿忧。只要兵马还在陛下手中,是降是战,皆是陛下说了算。刘备急于用兵,定是年迈将死,一旦刘备死于途中,陛下便可扭转乾坤。”司马懿大步而入,再次表达了主战的态度。

    身后。

    曹真和陈群等人也紧随而来,同样表达了主战的态度。

    这些人都是曹操留给曹丕的文武重臣,自然是心向着曹氏基业。

    毕竟。

    保住曹氏基业,这些文武才是重臣。

    若是归降刘备,这些文武就是降臣。

    降臣注定无法身居高位,习惯了权力的人又岂会轻易放弃权力?

    就譬如史载投降的糜芳,跟着刘备是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跟着孙权连出个门都要被虞翻骂,还得去当偏将提刀平叛。

    见支持的老臣都在主战,曹丕心中的怒火也少了些许。

    “如今士气低迷,群臣不安,刘备又六路发兵,若要战,又当如何战?”曹丕问出心中的担忧。

    官渡和赤壁时,袁绍和曹操都是集中了兵力,败一阵就得全线撤退。

    刘备这次不同。

    直接兵分六路,同取并州冀州青州。

    这就意味着:只击败一路,赢不了刘备;必须将刘备的六路大军同时击败,才能在河北立稳脚跟。

    若刘备有一路大军胜了,曹丕都是输了。

    司马懿献策道:“若要分兵抵挡,以目前的军力士气,无法全败刘备的六路大军,一旦有一路失败,都会壮大刘备的声威,故而臣以为,应集中兵力直接去打刘备所在的河内,攻其必救!”

    曹真也附议道:“仲达言之有理!与其被动应对刘备的攻势,不如主动出击,直取刘备,一战定生死!

    刘备肯定想不到,陛下会以必死决然之心,直取刘备。只要击杀了刘备,陛下就可反败为胜,携大胜之威收复洛阳以及兖豫徐三州。

    即便不能击杀刘备,也可退刘备六路大军。”

    曹丕没有立即认可司马懿的提议,而是陷入了沉思。

    诚然。

    司马懿的提议很不错,趁着刘备兵马分散的机会奇袭河内,让刘备分散的兵力不得不放弃原本计划。

    可一想到刘封的用兵风格,曹丕又感受到了危险:“刘封最喜以身为饵,万一刘备在河内是一个诱饵,朕引兵去打河内,岂不是正中圈套?”

    司马懿谏道:“刘封是刘封,刘备是刘备。刘封自恃武勇敢以自身为诱饵,可刘备如今年迈又是伪汉的皇帝,即便刘备愿意当诱饵,刘封等人又岂会冒险?

    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昔日先帝在时,就是以破壶沉舟之势奇袭了乌巢,才扭转了官渡败局。

    如今陛下所遇危机不亚于昔日官渡之时,只有以命相搏,才有转圜之机,请陛下三思啊!”

    曹真、陈群等人,也纷纷力劝。

    身处危局时,避让改变不了败局,只有孤注一掷才有求生的机会。

    更何况。

    司马懿的分析也没问题。

    谁敢让刘备当诱饵?

    刘封也不行!

    良久。

    在众人的劝说下,曹丕终于下定了决心:“就依仲达之意,明面上分兵抵挡刘备六路大军,暗地里抽调精锐,朕要亲自带兵奇袭河内!

    既然刘备不给朕活路,朕就要与刘备正面一决!大汉早亡了。朕,才是天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