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喜报到家,这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啊 (第2/3页)
梁红杰急忙拿起陈默的资料念道:“就是你们鹰城父县狮桥镇兴隆村的陈默。”
“好,感谢同志,我们会酌情对立功人员的家庭,进行慰问通知。”
电话挂断。
梁红杰再次抬手拍了拍胸脯,而后扭头看向陈默:“秀才,我发挥的没问题吧?”
“嗯,蛮好的,表达清楚了。”
陈默挠挠额头,继续抄录,他需要稍微的平静一下心情。
另一边。
曹德明挂断电话后懵了好一会,才摇摇头:“什么玩意,怎么安排个这么愣的人通知消息呢。”
“到底怎么回事?”政委董国强站在旁边询问。
“哦!”
“对了。”
曹德明反应了一会,捋捋思路后开口道:“还是兴隆写信那小子。”
“部队里来通知了,说他在部队新兵期间表彰良好,军区授予一次训练标兵,这两天部队里面有竞赛。”
“那小子表现好,七个科目全项第一,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哈哈,这可是好事啊。”
董国强拿起办公桌上的陶瓷杯,提起暖瓶倒了一杯开水道:“你说那小子我挺有印象,叫陈默。”
“家里还有个弟弟妹妹,二老都是农民,陈默的父亲身体孱弱,不能干重活,会点木匠,家里日子过得并不好。”
“陈默去当兵,原先家里供两个孩子读书,现在去当兵了,小女儿也该上育红班,家里负担大啊。”
“对,就是他,之前咱们去过他家。”
曹德明掏出烟,让了一圈,给自己点了一根扭头看看窗外,天还没彻底黑透。
“这样吧,既然部队那边通知了,咱们就不能啥也不干。”
“部队没要求组织市里军人事务部送功,咱们这边也没法通知,送功就免了,但喜报要送回去。”
“小王。”
“到!!”
“你去仓库把准备好的慰问品,多拿一些,像是粮,油,猪肉什么的,都要多备,不能让同志们在部队拼搏,后面家里还要让他操心。”
“财务那边支五百块钱,不,支八百,装信封里带上。”
“去街道上看看卖牛奶,糖果子的多买几提,瓜子,糖的都带一些,鞭炮也买两挂。”
“是!!”
送喜报,是人武部最喜欢干的事了。
因为这是喜事啊,尤其是趁着过年的时候,更是喜上加喜。
王明明去筹备,部长和政委也没闲着,两人换上一身干净的常服。
脚上皮鞋擦得锃亮。
送喜报不能寒酸,武装这边安排一辆吉普,一辆军卡,在腊月二十五下午五点时,从武装部出发。
由干事们站在卡车车厢里,敲着锣鼓,热热闹闹的出城了。
时间紧急,带着立功人员姓名的条幅是准备不来了,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条幅,部门可不缺啊。
连带着大红花,一个个都别在胸前,连车头都缀上了。
那家伙,喜气洋洋的气氛,配上锣鼓喧天,相当扎眼。
兴隆村。
刘凤兰五点钟,才带着女儿从十字街回到家里,看了半天人家打鼓,唱戏,她心情看起来不错。
推开大门。
陈学军正在院子里拿着斧头劈柴,听到动静,扭头看到娘俩回来,陈学军咧嘴笑道:“咋不多看会,灶火里,饭都煮上了,不碍事。”
“小锋呢?没跟你们一起回来?”
“他都没去看打鼓,不知道跑哪疯去了。”刘凤兰笑吟吟拿着绳子上的干毛巾,拍打下身上的尘土。
“你今天去村长家看没?不知道小默会不会给家里打电话,哎,我嘴上也没个把门的,咋就光数落孩子了,还有你,我都没问几句话,你就嫌长途电话贵。”
听着妻子唠叨。
陈学军也不吭声,说两句就说两句呗。
自从大儿子去当兵,刘凤兰那都不敢听村里谁说当兵不好,只要听说了,回来就自己坐那抹泪,埋怨着当初没拦住。
可要是听谁提起当兵好,能锻炼人,能吃饱饭。
那又跟换了个人似的,好几天心情都不错。
这过年了,在南方打工捞生活的人回来,一个个都说打工好,当兵白瞎了这么大一个劳力,不如去南方打工,一个月好几百块,过年还能回来。
本家的人都这么说。
最近几天,他们陈家的日子,可是不好过啊。
陈学军继续劈柴,把最近干活拿回来的木材,只要用不上的,全都劈成条,预备着烧火。
刘凤兰抱着小女儿,唠叨几句,回到灶房烧火做饭。
头一年大儿子不在家,团圆时少一人,家里气氛并没有太热闹。
陈静蜷缩在小板凳上,她小手拿着木柴,一点点往灶火里添。
她也想哥哥了。
在家里大哥年龄大点,不会欺负她,还总是护着陈静,二哥陈锋性子野,出去玩不让后面缀个小尾巴。
所以,陈静更喜欢大哥一点,对二哥有点害怕。
“妈,哥哥过年了,有新衣服穿也不回来吗?”
火光映着小丫头红扑扑的小脸,她抬头看向陈母,这个问题,她每天都会问。
因为在小孩子的认知中,过年了,又有新衣服可以穿,哥哥肯定会回来。
“你哥哥去当兵了,要过两年,乖啊,下回打电话,静静也跟哥哥说两句话好不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