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唾手可得之毒饵 (第2/3页)
以敢从泾水运粮的底气所在。
知晓此事的人并不多,魏军暂时也不可能探知此事。
而若不是为了保守秘密,把这群羌氐骑兵当作最后的杀招,大汉的粮食早就运到细柳了。
不等赵云答话,魏延便忽然反应了过来:
“镇东将军意思是,将计就计?
“把此地羌骑匈骑藏到细柳营,让司马懿误以为,我大汉在长安已无骑可用。
“待决战之日,再以之为奇兵?出于司马懿之后?”
赵云摇头:“非也,羌骑与匈骑不善沙场野战,我大汉不能将取胜之希望寄托于他们之身。”
魏延一滞,随即也是点头。
且不说善不善沙场野战,羌骑与匈骑战斗力着实一般。
真正善骑射者皆是只有四分之一左右,也即五六百所谓精锐而已,其余大部分骑勇都是驻马停射。
骑射还是很需要训练度的,羌人本就是半耕半牧,南匈奴被圈养到河东等地之后,也堕落成了半耕半牧的状态。
不能脱产训练,就很难真正掌握骑射这项技能。
片刻后,魏延又问:“所以镇东将军意思是,魏寇并州轻骑若来,便可能是六七千之数乃至更多,陇右四千余骑护粮不够,须得再派羌骑、匈骑回去护粮道?”
赵云径直摇头:“也不是,我大汉若将羌骑匈骑全部派去护粮,则魏寇并州轻骑便不会再去断我粮道,而会作为奇兵,协助司马懿与我大汉决胜负之战了。”
这倒也是。
魏延先是思索着颔首,而后突然大悟:“如此说来,若真将骑兵派去泾水,恐怕司马懿就一定不会龟缩避战了?!”
赵云肃容以对:“是了,不过我大汉有车阵可以拒敌,魏寇虽有精骑数千,犹不足为虑也。”
大汉先前没有骑兵为用,为了对付魏军骑兵,造了武钢车、偏厢车之类的战车,令车营习练车阵,又造连弩,为的就是克制魏骑。
但究竟能不能真的克制骑兵,没有经过实战,还是个未知之数。
可话又说回来,魏军的虎豹骑也早已不是曹操手中的虎豹骑了。
由于魏国并不认为大汉还能翻出什么风浪来,而蜀中与江南皆不是骑兵用武之地,魏军对骑兵训练的重视也就相对减少。
而新换上来的虎豹骑也没了当年那一代人的血勇。
毕竟当年的虎豹骑以曹仁、曹纯这亲兄弟二人手中淮泗游侠为主,而如今的虎豹骑却已是胡人居多。
内附的胡人打仗,所求就是一个富贵,是没有当年淮泗儿郎那种血勇的,幽燕最擅长的突骑战术基本上算是消失了,如今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会使用突骑战法,却也难成规模,就如魏延手中也只有几十个亲军突骑一般。
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虎豹骑的骑射技术,应该还算是当世第一等的水平。
但这些虎豹骑同样没有对付过车阵,更别提大汉如今已有连弩及缴获而来的角弩共六千余张,足以使敌骑忌惮了。
出征之前,天子跟丞相与赵云二位柱石之臣彻夜长谈,还提起一个貌似可行的战阵,叫什么却月之阵,也即背水环车,以弩克骑的战法。
只是如今魏军攻击欲望低,这阵法布下,便是打防守反击的,恐怕是无用武之地了。
就在帐中诸将皆在沉思之时,赵老将军再度开口出言。
“司马懿前来约战,其实打了两个主意。
“一个自然是刚刚所言,以此逼我们调走骑兵。
“还有一个,便是以此诱我们攻下长安了。”
“诱我们攻下长安?”魏延与一并前来的陈式、吴班相觑起来。
丞相这时候也站起身来,颔首徐言:
“霸陵的牛金,新丰的王昶此时应已在赶来长安的路上了。
“长安城中的守军,十有八九已经得司马懿军令,一旦不敌,便保存实力,弃城东走。
“若我们今明两日进攻长安,司马懿便会直接举军前来,与东方魏军对我们进行夹击合围了。
“我大军既要守细柳、棘门、高陵及沣水东西二营共五地,再分兵把守长安,这便去了大军两万有余,可野战者恐怕不足三万。
“届时我将士疲惫,兵力分散,反而是司马懿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将我军逐一击破。
“这长安虽唾手可得,却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