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唾手可得之毒饵 (第3/3页)
以说是司马懿丢给我们的一块毒饵啊。
“一时得之不难,代价却可能是覆军殒将、前功尽弃。”
魏延抿嘴沉思,片刻后却是毅然相问:“若是夺下长安后,不派兵驻守呢?!
“他能以此为饵诱我,我何尝不能以此为饵,诱他来攻?!”
陈式、吴班、孟琰诸将闻言一时也觉得魏延所说的有些道理,相互交换眼神。
吴班出身相问:“丞相,夺下长安确非难事,一旦长安易手,我大汉必是军心大振!班以为镇北将军之言未为不可!”
丞相想也不想,径直摇头:
“长安容易得手不过是相对而言,真欲夺下,仍要付出不小代价。
“将士之损失,三军之疲惫,皆是不得不考虑之事。
“此外,一旦迅速夺下长安,我大汉将士心中紧绷的那股弦,恐怕就彻底松了。
“骄兵易败,哀兵易胜,此古人用兵之至理。
“我军新胜,士气仍盛,前有长安,此气不堕。
“不如继续维持着这口气,以之与魏寇一战,战则必胜。”
丞相言罢,帐中众将尽皆默然沉思起来。
长安在望,而且几乎是唾手可得,真不是谁都能忍住欲望的。
魏延、陈式、吴班这些宿将,乃至关兴、傅佥、冯虎这些小校,哪个不为之心动?
而且,到了这种时候,谁也说不好,一旦夺下长安,魏军士气会不会因此直接就崩溃了?后面直接就不用苦战了?
至于丞相说什么,将士夺下长安后绷的那股弦就会松掉,骄兵易败而哀兵易胜,也未必真的如此。
士气这种东西就是玄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
但无论如何,丞相与赵老将军这两位真正的大汉柱石已将此事定调,那么魏延、吴班及以下诸将校也到底是无话可说。
未时。
大汉留了数百骑作为斥候随用,派杨条与刘豹之子刘聪,率两千余骑离开营地,最后在长安魏军的眼皮子底下,通过长安城北的那座石桥往渭北去了。
而过不多时,驻足长安城楼上观望的毌丘俭、令狐愚、夏侯楙诸将便又有了新的发现。
蜀军相继派来数千人,在长安城西北角五六里外的一片空地上平整地基,又运来木材,俨然是在为建营筑垒做准备。
至于建营筑垒是做什么,自不必言了,显然是步步为营,在做攻打长安的最后准备。
而这西北角,又正是大魏横门邸阁(粮仓)所在,以前是太仓之一。
一般而言,长安城中粮草大部分屯聚于此。
横门之外,则有名曰皂水的漕渠,既作为长安西、北两面的护城河,又设有码头。
运入长安的粮食,全部在横门码头卸载,运入邸阁中。
而西北角城高池深,又因是城池拐角处,相较于只一面临敌的正面城墙,可以形成更立体的防御,兵力会更多,援兵也会更多,来援也会更加及时。
蜀军一来便选择在西北角扎营,看起来实在不是上上之选。
却极有可能是他们从俘虏或军书中晓得了此处是长安命脉所在,一旦攻下此处,长安直接就要崩溃。
“也有可能是声东击西之策,我大魏若将守军大部聚于西北角,蜀寇趁夜色兵分多路,我们未必能及时应对。”毌丘俭分析道。
长安大城实在不是两三万人能坚守的,作为守军,却又不得不处处设备,所谓备西则东寡,备左则右寡,无所不备,无所不寡。
以蜀军昨夜进攻沣水营展现出来悍勇,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开一个突破口,这长安城就破了。
“无妨,蜀寇打西北,咱们便往东南,蜀寇打东南,咱们便往西北。”
夏侯楙睥睨相对,言语时自信的语气,听起来似乎不是准备逃跑,而是准备破敌。
但谁也不能说他什么。
骠骑将军已经传回了军令,只待蜀寇一攻上城楼,便直接弃城而走,最大限度保存实力。
蜀寇不知城中虚实,在长安空巷中必不敢随意追杀,而到时王昶、牛金会在东方接应,骠骑将军也会派三千骑在西方接应。
而据骠骑将军所说,这招就叫作壮士断腕。
先以长安城分散蜀寇之兵,再利用优势兵力,对蜀寇东西合围,形成钳形攻势,夹击蜀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