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第2/3页)
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张岐现在跟着袁绍混饭吃,只能厚着脸皮继续待着。
只是见刘虞言辞决绝,确实没有接受劝进的意思,张岐也只能退而求次,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暂且监国。
然而刘虞依旧不同意,甚至放言他们再逼迫自己便亡奔匈奴以自绝。
因为任刘虞先前多么有资格继位,大汉朝也绝不会让一个匈奴留学生为帝。
无奈之下,张岐只能灰溜溜的离开了幽州。
毕竟再逗留下去,他真担心刘虞将他收斩以明心意了。
而在张岐离开之后不久,洛阳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幽州。
一时间,幽州大震。
上至官僚下至百姓,无不与有荣焉!
士族敬仰、豪强钦慕,幽州豪杰之辈更是对魏哲佩服之至。
以前他是辽东太守,但如今却是天下的左将军!
虽未动一兵一卒,可魏哲却已然尽得幽州人心。
幽州各地郡县,几乎随处可见士子文人慷慨激昂的吟诵《邙山赋》。
只能说这一波蔡邕的灵感爆发来得太及时了。
他不仅仅固定了魏哲的功绩,更是令魏哲的功绩广为流传。
传世文章便是如此,其传播性与持久性甚至能超越事件本身。
譬如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曾言: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骆宾王亦曾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甚至于像陈汤的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般。
有些文辞足以跨越岁月长河,长盛不衰,经久弥新,堪称不朽!
而刘虞先前虽然被张岐气得不轻,但在听说魏哲收复洛阳后也喜笑颜开。
直到魏哲的使者前来拜见,并且呈上魏哲的书信时,刘虞方才眉头紧皱。
说来这回魏哲并没有选刘虞熟悉的戏志才、氏仪等人,而是让任俊为使。
州牧府大堂,待刘虞看过信件,只见任峻言辞恳切道:“洛阳几成荒墟,百里无人烟。将军常与我等言‘当世除刘幽州外无人能救河南尹’。还望刘公垂怜!”
然而刘虞闻言虽面露犹豫之色,但还是没有点头答应。
任峻见状心念一动,当即近前低声道:“今陛下迁都长安,朝政沦落董贼之手,左将军恐弘农王之事再现,故私以为洛阳若有宗室长者坐镇,董贼或有所顾忌,不敢加害陛下!”
此言一出,刘虞当即豁然起身,面色亦变得凝重起来。
只见他来回踱步了片刻之后,竟然直接颔首道:“莫要再说了,明日我便随你赶赴洛阳!”
说罢他便匆匆离席而去,显然是在做离开前的准备。
片刻之后,州牧府后院。
当得知父亲的决定之后刘和顿时惊呆了。
“去洛阳?”
刘和一时间没有忍住,下意识就问道:“魏公威亦推举您为天子吗?”
这孩子还以为自家父亲是准备去洛阳称帝的呢。
见刘和这么一说,刘虞顿时脸都黑了。
若不是刘和再三辩解他没有谋逆之心,恐怕刘虞都要执行家法了。
而刘和在父亲的训斥下,这才知道了真相。
原来魏哲并不是欲推刘虞为帝,而是表其为司隶校尉。
和袁绍等人相比,魏哲的这个建议听起来貌似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然而刘虞偏偏宁愿当司隶校尉,也不愿受袁绍等人所推为帝。
他虽为宗室,但骨子里却一个纯儒,视三纲五常为天理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天子出于本心亲自禅让,否则刘虞还真不会当皇帝。
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有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但也有信仰坚定的纯儒。
对于这些刘和虽然不是很理解,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
于是次日一早,刘虞一家便带着四千幽州骑兵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
话分两头,当刘虞日夜兼程的往洛阳赶来时,曹操也终于上路了。
不过如今的曹操终究还是有点稚嫩了。
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虽给了他四千多丹阳勇士,但曹操却接不住。
没错,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实乃一等精兵之地。
可如此骁勇的丹阳精兵自然也有一等一的傲气。
而目前的曹操显然还没有驯服这种桀骜不逊的军队的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