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汉官 > 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第1/3页)

    话说邙山一战之后董卓虽败走长安,但却并未就此束手就擒。

    他先是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随后令其他将领留守各县,防止魏军继续西进,自己则退往长安。

    除此之外董卓还在太华山(华山)下,风陵渡后,崤函古道的紧要之处建立城关。

    由于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华山附近后受山势所阻,故此不得不大幅拐弯折向东流,而风陵渡则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

    也正如此,关城建成后时常可听见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

    于是长安朝堂便索性谓之潼关。

    自此,潼关与函谷关一西一东并列,扼守崤函古道。

    魏哲得知之后也没有步步紧逼,而是分遣诸将趁机拿下了洛阳八关。

    其实邙山之战结束后洛阳大局基本就已经定下了。

    洛阳周边各关甚至无需攻打,只要看见魏军兵临城下基本都直接降服。

    至于河南尹境内各城,更是传檄即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河南尹便成了魏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他的根基在幽州、在辽东,不可能永远留在洛阳和董卓对峙的。

    于是思量再三之后,魏哲决定把刘虞给请到洛阳来。

    毕竟刘虞的内政之能当世堪称顶级,用在如今几乎荒废的河南尹刚刚好。

    为此他亲自给刘虞去信一封,详细解释了自家的想法和考虑。

    好巧不巧的是,袁绍这回又和魏哲想到一起去了。

    ……

    是日,幽州蓟县。

    州牧府内,只见魏哲的老上司,故乐浪太守张岐端坐堂中。

    由于去职之后一直未曾起复,所以张岐只能在袁绍麾下担任幕府掾。

    这次他便是受袁绍派遣,前来幽州说服刘虞的。

    简单寒暄之后,只见张岐抚须而叹道:

    “自先帝驾崩以来,天下多事,少帝幼弱,帝位不幸为贼臣所立,名有幼君,然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且幼君继位以来,士家多有见戮,可复北面乎?”

    “昔子胥笞墓,仲尼尚云:子之复仇,臣之讨贼,大道不诛,诛首恶。”

    “前袁车骑与韩冀州共商治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复有何疑?”

    “昔光武去定王五世,以大司马领河北,耿弇、冯异劝即尊号,卒代更始。今公自故太子之下,其数亦五,以大司马领幽州牧,此其与光武同。”

    “公宿有德望,又为宗室长者,实当为天下主。”

    为了增加说服力,张岐还言辞恳切的举证道:

    “况数日前有四星会于箕尾,此乃谶云“神人将在燕分”。且月前有济阴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为天子】,又有两日昼现于代郡。”

    “如此种种,无不昭示天意,违天不祥,愿公详思之!”

    不得不承认,魏哲的这个老领导还是有几分口才的。

    他这番说辞但凡换一个人,说不定都会怦然心动。

    然而他偏偏找上了刘虞,只见刘虞闻言不仅没有动心,反而勃然大怒。

    只见须发花白的刘虞当场便拍案而起,戟指怒斥道:

    “足下安敢出此暴论乎!忠孝何在?”

    “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受国恩,天下扰乱,未能竭命以除国难,常以为耻。然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援迎幼主,尽心王事,怎可妄造逆谋,污忠臣之耳耶?“

    最让刘虞受不了的是袁绍等人妄谈废立也就罢了,怎可随意造谣诬陷?

    说到这里,刘虞已经气得青筋暴起,面色通红。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眼神坚定的为天子辩驳道:

    “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乱尚未厌,复欲兴之。乃云今主'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

    “至于足下所言士家见戮,此卓所为,岂国家哉?”

    “国有正统,此般言论非人臣所宜言!”

    说到这里,面如寒霜的刘虞更是毫不客气的斥责道:“况袁本初久驻河内,却不见上讨国贼,下洗家耻,反图于此,实非君子所为也!”

    此言一出,张岐顿时一噎,表情多少有点尴尬。

    毕竟和勇往无前的魏哲相比,有灭门之仇的袁绍兄弟确实敷衍了些。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张岐还真没想到刘虞这个忠厚长者竟然也会如此不讲武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