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 (第2/3页)
语》等儒家经典。
这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对经书“粗知文义”,算是塑造学生的三观。
可以说绝大部分识文断字汉朝百姓,最多也就接受到这种层次的教育为止了。
只有少部分家资富裕、或者天赋过人的少年,才会继续求学。
比如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
邓禹“年十三,能诵诗”,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
所以在当下这个世道,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不是有钱、就是有才。
因此之故,大汉朝的高等教育就比较高端了。
讲学大儒一般都会在家乡或富庶郡县设立“精庐”或“精舍”,通过讲学吸收了大批生徒前来听课,而后择优录入门下。
至于不优秀的学子也没有关系,只要家资富裕也能降低标准。
所以大儒讲学之精舍常常能筹集大量资财,供应学子食宿。
比如卢植当年在洛阳城外的缑氏山设立“精舍”就是这种情况。
公孙瓒、刘备、刘德然等人就是交了“择校费”,才能成为卢植的记名弟子。
不过家境贫寒却天赋聪颖的学子就不用了。
他们求学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提两条咸肉就能拜师,而且还能免食宿。
在这种情况下,官学能干得过私学才是见鬼了。
官学这边连郡学、县校都不能全面推广,私学就已经有“书馆”“乡塾”“精庐”这种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了。
长此以往,也就难怪“学在民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私学的某些优越性也未尝不能被官学借鉴。
尤其是现在他钱粮正紧张的时候,正好可以来一波民间集资。
念及此处,魏哲当即笑呵呵道:“钱粮之事好办!”
国渊闻言不明所以,不过很快他便明白魏哲到底在打什么主意了。
……
次日,辽东郡学。
一身华服的弓嘉依旧没个正经,天色几近傍晚才从外面回来。
看他这个发虚的模样就知道,这厮准没干好事儿。
不过正当他拉着卫明准备分享昨晚夜探寡妇门的体验时,却见他竟然在发呆。
见此情形,弓嘉那叫一个诧异。
“你这个书呆子竟然也会发呆?”
“别吵!”卫明闻言却懒得理他,依旧凝神思索着。
只是念及同乡之谊,他终究还是提点了弓嘉一把。
只见卫明一脸认真道:“郡学中的诸位先生可能要离开了。”
此言一出,弓嘉第一时间想得竟然是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毕竟辽东郡学没有诸多大儒坐镇,其父必然不会再任由他再继续逗留在外。
然而还没有悲伤片刻,弓嘉忍不住好奇的问道:“为何忽然如此?不是前几日还说元御史于危难之际,拯救先贤典籍于烈火之中么?我记得当时郑公闻言都喜极而泣了。”
纵然弓嘉不学无术,但他也能看得出诸位先生对这批洛阳藏书的重视。
在他想来,只要这批洛阳藏书在辽东一日,这些大儒就绝不会离开。
不过听完弓嘉的疑惑,卫明却一脸无奈道:“不错,诸位先生确实不会离开辽东,但……未必不会离开郡学呀!”
说罢在弓嘉诧异的眼神中,卫明这才轻叹道:“据传君侯欲建一书院以安置洛阳藏书,以蔡公为守藏室吏,现在你明白了吗?”
“明白什么?”弓嘉的眼神依旧是那么单纯质朴。
卫明:“……”
见此情形,无力生气的卫明当即轻叹一声,只能直白的解释道:“书院藏书之事当时确凿无疑,故此求为书园抄书吏、属员的士子、文人络绎不绝,乃至于君侯府外今日竟然出现堵车的情况。据闻涿郡、渔阳郡等地亦有豪门正加急赶来。郑公、邴师据闻已经在书院之中整理藏书了,故此这几日才没有在郡学现身。”
见他这么一说,弓嘉这才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