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汉官 >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 (第1/3页)

    关于建造书院的想法,魏哲其实由来已久。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同理,二世纪最重要的也是如此。

    没有人才,没有足够的人才,什么宏图伟业都是白搭。

    并且最麻烦的是,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当漫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才可要比种地麻烦多了。

    若是不早早准备,等到事到临头魏哲也只能选择和士族豪门合作。

    曹操是如此,曹丕更是如此。

    刘宏在位的时候倒是搞了一个鸿都门学,但最终也不了了之。

    毕竟当真正的良才都以在鸿都门学读书为耻的时候,便是天子门生也没用。

    一个佞幸小人的帽子压下来,足以劝退七八成的年轻士子。

    当然,这其中也有鸿都门学缺少名师大儒坐镇的缘故。

    天子只是权势的根基,但却不能作为思想的根基。

    以为坐在天子位置上就能解决一切的人,大多数都是对权势太过于迷信。

    若天子的位置真那么有用,当年前汉也不会被王莽篡位了。

    须知即便是光武帝这个开国皇帝,也是直到他孙子章帝时才召集各地大儒召开了白虎观会议。

    三代帝王前赴后继,方才令皇权完成了从肉体到思想的统一。

    不错,就是统一思想。

    这个词不止现代的政治家清楚,两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们就玩得很溜了。

    比如汉章帝时颁发的《白虎通义》便统一认知,规定了官方思想:

    那就是将谶纬学说与儒家经典揉合为一,将儒家神学化。

    也正是因为这场会议,今文经学才力压古文经学,占据官学地位百余年。

    并且这次会议还明确的肯定了“君为臣纲”为三纲五常之首。

    从政治制度到道德观念,在白虎观会议上都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虽然儒学的神学化在后世看来是一步烂棋,但不得不承认汉章帝是位真天子。

    若刘宏当初有汉章帝这样的威望,也不会连一个鸿都门学都办不成了。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魏哲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亭苑之中,只见魏哲看着不远处的古松缓缓道:“县有县校、郡有郡学,幽州亦当有教化之所。依我看,这书院正好可以填补空缺。”

    闻听此言,国渊便明白魏哲主意已定。

    于是国渊便立刻转变态度,开始思量起如何执行起来。

    良久之后,只见国渊面色凝重道:“如此,此书院必耗费甚多也。”

    当着魏哲的面国渊也不遮遮掩掩,直截了当道:“本朝州郡官学不兴,除无名师坐镇之外,钱粮短缺亦是一项顽疾。若君侯欲令书院大兴,钱粮之上必不能短缺。”

    这点不是国渊在趁机要钱办事儿,而是国情便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私学便发展的如火如荼了,至如今早就颇为完善。

    比如当下私学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已经有一统教学体系。

    其中“书馆”就是两汉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教师称“书师”,主要对学生进行识字和写字的训练,主要负责开蒙。

    这种书馆一般规模不大,大多都是书师以自己的居所坐馆设教,附近乡里学童会就近入馆就学,学生人数不等,少则几人,多至百人或数百人。

    汉章帝时,提出“无神论”并且著有《论衡》王充八岁求学于会稽书馆时,书馆便有小童百人以上,可见私学之盛。

    不过家资富裕的豪门富户一般都会聘请书师来家施教,这种便为“家馆”。

    在这方面,连皇帝子女都是通过“家馆”接受启蒙教育的。

    但无论哪种书馆,书师对学生进行的都是识文断字的基本训练。

    等到接受完开蒙教育之后,学童进入“乡塾”学习儒家经典。

    “乡塾”的老师一般称“塾师”或“孝经师”。

    因为他们主要教授的就是《孝经》和《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