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想要求和?先把多尔衮送过来再说! (第1/3页)
而且若真要举兵攻打盛京,为了更加稳妥,还需要调配大量的兵力、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运送粮草、兵器等物资。
这一路长途跋涉,损耗巨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实在是不太划算。
紧接着,洪承畴拱手道:
“既然如此,臣建议接受建奴求和。”
“不过,既是求和,他们理当付出相应的代价。”
“之前劫掠我大明的财物、粮食,必须悉数归还,被掳走的百姓也得送回来。”
“另外,建奴还得送人质过来,而且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
人质?
朱慈烺听到这话,先是微微一愣,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倒是把这点给忘了,作为这场大战的战胜国,大明完全可以要求建奴送个人质过来。
如此既能彰显大明的威严,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局势。
不过为了以后的计划,朱慈烺可不能要豪格或者福临当人质,不然到时候建奴不内讧怎么办?
还是随便让皇太极送个儿子过来得了,反正皇太极儿子多。
而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福临又是大玉儿的儿子,这人质怎么着也轮不到他们,估计到时候也是随便送一个敷衍了事。
不过这也没关系,本来就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崇祯忍不住开口道:
“其实朕也觉得可以答应建奴的求和。”
“因为这样不仅不会对我们原本的计划产生阻碍,反而能让我们更加顺利的拿回那些本就属于大明的土地。”
“还能避免更多士兵伤亡,实乃一举两得。”
朱慈烺和洪承畴听后,也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就这样,大明这边算是同意了建奴的求和。
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涉及到领土、财物、人口等等一系列东西,仅靠一封书信实在难以说得清楚。
必须要由建奴一方派遣一位有足够分量、能做主的重要人物前来当面商议才行。
随即,朱慈烺说道:
“既然已经决定了同意建奴的求和,那接下来就让皇太极派人来和我们商谈此事吧!”
“不过这个人选得由我们来定!”
洪承畴听到这话,心中猛地一动,凭借着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练就的政治敏锐度,他敏锐地察觉到太子爷心中必定另有谋划。
于是乎,洪承畴当即追问道:
“不知太子殿下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缓缓吐出两个字:
“多尔衮。”
多尔衮?
洪承畴听到这个名字,不禁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疑惑。
和建奴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他自然是知道多尔衮的。
之前多尔衮率领的两万骑兵,在与明军和蒙古联军的激战中全军覆没。
按理说,经此大败,就算多尔衮此刻已回到盛京,那他在建奴中的地位也必定一落千丈,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在这个时候指名要他前来议和,究竟有何深意呢?
洪承畴下意识地摸了摸胡须,陷入了沉思。
朱慈烺似乎看穿了洪承畴的疑惑,随即笑着解释道:
“本宫知道你在想什么,无非是觉得经历了之前的惨败之后,多尔衮如今的地位已经不复之前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借着求和一事,帮他在建奴中提高地位。”
洪承畴听到这话,这次就懵逼了。
不是
他听到了什么?
他听到朱慈烺居然要帮多尔衮在建奴军中提升地位?
一时间,洪承畴的脸上满是茫然之色,他实在不知道了朱慈烺到底要干什么。
就连一旁的崇祯都有些懵逼了。
但崇祯可不像洪承畴这么喜欢瞎猜,他直接看向朱慈烺道:
“行了行了!你就莫要卖关子了,就说你到底想做什么吧!”
朱慈烺见状,这才接着说道:
“根据派往辽东的锦衣卫传来的密报,皇太极如今身体每况愈下,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按照常理,他驾崩之后,应当是他的儿子豪格继位。”
“然而,豪格在军中的威望,远不及其他几位王爷。”
“原本还期望等皇太极死了之后,多尔衮能与豪格争一争皇位,让建奴内部产生纷争。”
“可没想到多尔衮竟被我们打得全军覆没,如此一来,他在建奴军中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对我们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样的话,等皇太极死了,豪格继位可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扶持一下多尔衮,让他重新回到原有的地位,最起码要有能力和其他几位王爷以及豪格争夺皇位。”
听到这里,洪承畴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朱慈烺指名要多尔衮来,实则是为了给他一个在建奴那边立功的机会,让他能够重新获得之前的地位和威望。
待将来皇太极驾崩,多尔衮便有实力与他人争夺皇位。
如此一来,建奴内部必然会陷入混乱,大明也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就算到时候皇太极临死之前把皇位传给豪格,但能不能坐稳皇位,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想明白这点之后,洪承畴不禁拍手称赞道:
“太子殿下真是聪慧过人,此计若成,必定能再次削弱建奴的国力。”
一旁的崇祯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其实朱慈烺一开始的时候,本来想说让多尔衮和范文程一起来的,然后再趁机除掉范文程。
在他心中,建奴虽可恨,但像范文程这种叛国投敌的汉奸更为可恶。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因为他清楚范文程如今在建奴那边的地位举足轻重,几乎等同于大明的内阁首辅了。
皇太极是绝对不会让他来的。
为了接下来来的计划可以顺利进行,朱慈烺决定还是让范文程多活几年吧。
就这样,事情基本有了定论,朱慈烺随即也就离开了。
回到房间之后,朱慈烺当下就给祖大寿回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明确地指明,必须要皇太极送一个儿子到大明当人质。
还要多尔衮亲自前往锦州城商议求和之事。
倘若多尔衮不来,那就坚决不答应求和,到时候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一举覆灭建奴!
这封信快马加鞭,当天傍晚便送到了祖大寿手中。
辽东,祖大寿站在营帐前,手中紧握着刚收到的书信,神色多少有些古怪。
因为他没有想到事情居然会发展到这一步。
但很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随后径直找到了建奴信使。
两个建奴信使和三百建奴骑兵自此到了这里之后,就一直被十几万汉人包围着。
即便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他们还是被那十几万人凶恶的眼神给吓得冷汗连连。
仿佛下一刻这些人就会冲出来把他们全部砍死!
事实上要不是祖大寿提前下了军令不能伤害这些建奴,那些当地的辽东百姓早就把他们宰了!
就比如此刻,这些百姓混迹在明军中,一个个眼冒蓝光的看着这些建奴,恨不得把他们生吞活剥了。
没办法,一看到这些建奴,这些辽东百姓就会想起他们饿死的家人和亲人。
也是因为这样,这些建奴们连大气都不敢喘,唯恐一个不小心自己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好在祖大寿终于来了。
看到祖大寿快步而来,两个建奴信使赶忙站了起来,紧张的浑身都在冒汗。
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就是决定生死的时候了!
如果明军同意他们的求和,那么他们自然能安然无恙地返回盛京,但要是明军拒绝议和,那恐怕他们就只能葬身此地了!
别说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要知道现在可是在辽东的深山老林里,就算祖大寿真把他们杀了,又有谁知道这件事情呢?
正想着,祖大寿已经来到了他们面前。
“大大人,敢问可是有结果了?不知大明皇帝陛下是否同意了我们的求和?”
一个建奴信使小心翼翼的问道。
其他的建奴也都是紧张的咽了咽口水,期待着祖大寿的回答。
没办法,事关生死,由不得他们不紧张!
祖大寿用一种仿佛能穿透一切的眼神紧紧盯着眼前的建奴们,随后突然笑了笑,道:
“你们的运气不错,我们的皇帝陛下同意了你们的求和!”
建奴们听到这话,顿时不由的松了口气。
终于!
他们的命算是保住了!
但紧接着,祖大寿继续说道:
“不过还有一些条件,那就是必须让多尔衮亲自到锦州城来商议求和一事,另外还要送一个皇太极的儿子来当人质。”
“若你们同意,我这二十万大军便暂且按兵不动,在此等候议和消息。”
“但若是你们不同意,那也没关系,反正用不了多久,大军便会兵临城下,到时候,你们就自求多福吧。”
祖大寿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在这些建奴的心口。
那两个建奴信使听了这话,顿时吓得脸色苍白,哪敢有丝毫异议?
赶忙连连应道:
“大人放心,大人放心,一切都好说。”
“等我们回到盛京,定会立马将您的要求禀报给陛下,想必他一定会同意的。”
开玩笑,这个时候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答应了就能活,还能把明军的要求传递到盛京。
可要是现在拒绝,恐怕就会当成被砍成肉酱。
见此,祖大寿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示意手下放这些建奴离开。
就这样,前来求和的建奴使者有惊无险地离开了这里。
按照朱慈烺的要求,祖大寿接下来也没有再继续前进了,而是吩咐大军就地扎营。
一边等待建奴求和的消息,一边派人招募周边的汉人百姓。
押送粮食的军队已经在路上了,不日便会到达,他刚好可以趁机招募更多的百姓。
如果到时候建奴求和不成,那么这些百姓就可以充当大军的后勤和兵源,如果建奴求和成功,那么这些百姓就可以直接转化为辽东的军户。
总而言之,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
另一边,两个建奴信使回到了盛京,第一时间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