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宗室人口太多了怎么办?很简单,把他们都送到战场上去!

第二百二十一章 宗室人口太多了怎么办?很简单,把他们都送到战场上去!

    第二百二十一章 宗室人口太多了怎么办?很简单,把他们都送到战场上去! (第2/3页)

决然地用自己的鲜血书给崇祯写了一封血书,表明自己誓死与开封共存亡的决心。

    同时请求崇祯不要怪罪他的家人,希望崇祯看在他对朝廷一片忠诚的份上,给家人留一条活路。

    这封血书,一直被周王世子小心翼翼地缝在内衣的夹层之中,因此并未被锦衣卫发现。

    而这封血书,便是周王世子面见崇祯的最后依仗。

    毕竟按辈分而言,老周王算是崇祯的长辈了,有了这封血书,崇祯即便心中不愿,想必也不至于对他们痛下杀手。

    最多如老周王所料,将他们全部迁往凤阳高墙内关押起来。

    如此一来,他们虽失去了自由和爵位,但好歹能保全性命,总比在河南被李自成屠戮强得多。

    要知道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被李自成屠杀掉的藩王、郡王以及其他都是子弟已经超过了数千人。

    这还是他们知道的,至于不知道,鬼知道又有多少?

    想通了这些之后,周王世子便不再有过多的想法,只是静静地坐在原地,坦然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召见。

    其他宗师子弟亦是如此。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一群锦衣卫便匆匆而来。

    为首的锦衣卫恭敬地拱手行礼,然后看向周王世子问道:

    “敢问阁下可是周王世子?”

    周王世子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平静的说道:

    “本世子正是周王世子。”

    锦衣卫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

    “陛下召见周王世子以及诸位郡王、宗室子弟,请诸位随我来。”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站起身来,乖乖地跟在锦衣卫身后离开了此地。

    只是他们此刻的形象着实落魄,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这般模样前去面圣,实在有失体统。

    于是,锦衣卫先将他们带到指定的地方让他们洗漱一番,整理了一下仪容。

    然后又对他们进行了逐个搜身,确定没有携带任何凶器之类的东西之后,这才领着他们朝着皇宫走去,准备面圣。

    当这一行人来到巍峨雄伟的皇宫前时,不少人的双腿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打颤了,心中更是紧张得难以自抑。

    他们虽身为郡王等王爵,可终究只是地方上的宗室子弟,一辈子都未曾踏入京城半步。

    如今即将面见当今圣上,怎能不紧张?

    皇宫内的各处建筑、景致,在他们眼中都显得庄严肃穆,令他们心生敬畏,惶恐不安。

    唯恐一个不小心便犯下大错,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很快,他们在锦衣卫的引领下穿过一道道巍峨的宫门,终于踏入了那庄严肃穆的奉天殿。

    奉天殿内,朱慈烺和崇祯早已等候在此。

    进入奉天殿之后,周王世子无需旁人提醒,一见到那高坐于龙椅之上的身影,便“扑通”一声跪地,额头重重磕在地面,高声喊道:

    “臣周王世子朱绍烔,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紧接着,其他郡王和宗室子弟也纷纷效仿,哗啦啦跪了一地,口中高呼道: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他们虽从未见过崇祯和朱慈烺的真容,但那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龙袍他们还是认识的,所以一眼便认出了眼前二人的身份。

    崇祯坐在龙椅上,望着殿下这群宗室子弟,心中的怒火再度熊熊燃起。

    以想起他们无诏进京,公然违背祖制,崇祯就气的不行,只觉得他们就该死在河南,而不是逃往京城。

    于是乎,崇祯也不说话,就这么静静看着这群人跪在下面。

    一时间,奉天殿内一片死寂,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些宗室子弟没有听到皇帝的声音,也是一动都不敢动,只能跪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出。

    朱慈烺见此情形,心中有些无语,随即开口说道:

    “行了,诸位当中有不少论辈分算是陛下和本宫的长辈,无需如此大礼,都起身吧。”

    众人听闻这话,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却又不敢贸然行动,纷纷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用眼角余光偷瞄着崇祯。

    很明显,在他们心中,朱慈烺这个太子说了不算,只有崇祯这个皇帝说了才算。

    他们哪里知晓,这大明早就不是崇祯说了算了。

    不过这种事情朱慈烺也不好点破,只能无奈的看向了一旁的崇祯。

    崇祯见朱慈烺这般模样,即便心中再不爽也只能强忍的下来,随后这才看向眼前的众人说道:

    “太子让你们起来,就起来吧。”

    众人听到这话,这才如蒙大赦,最后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来。

    可他们脸上的紧张之色依旧未减,身体也在微微颤抖。

    不过周王世子却是依旧跪在原地,并没有起身的意思。

    崇祯见状不禁心生疑惑,然后问道:

    “周王世子,为何还不起来?”

    周王世子闻言,突然又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说道:

    “回禀陛下,臣这里有一封家父的血书呈上,恳请陛下过目。”

    血书?

    朱慈烺和崇祯听到这话,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好奇。

    随后崇祯问道:

    “血书在何处,呈上来。”

    随即,周王世子缓缓解开衣衫,从怀中掏出一个用油纸包裹着的物件,打开之后,赫然是一封血书。

    之前搜身的时候锦衣卫其实也查出了这封血书,不过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还是让他带了进来。

    与此同时,一旁的王承恩见状,连忙快步上前,双手从周王世子手中接过血书,而后恭敬地呈递给了崇祯。

    崇祯接过血书,一股淡淡的腥味直接冲入鼻孔,但崇祯却不在乎,目光逐字逐句扫过上面的内容。

    渐渐地,崇祯原本紧绷的神色缓和了许多。

    只见在这封血书中,周王言辞恳切,诉说着周王府受皇恩两百多年的恩德。

    又说如今贼寇李自成兵临开封,他决心死守城池,若城破,则以身殉国。

    只是他不忍心周王一脉就此断绝,故而让世子逃离开封,前往京城。

    祈求崇祯看在他以死报国的份上,留世子及其他宗室子弟一条性命。

    就算把他们关在凤阳一声,他也算是死而无怨了!

    看着手中的这份血书,崇祯不由得也是回想了有关于周王的事情。

    事实上明末的这位周王朱恭枵在历史上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和那些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朱恭枵可是相当有血性的。

    早在前几年,李自成就曾经数次攻打过开封。

    那时候的开封城,可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城里的粮草眼瞅着就要没了,军饷也早就发不出来了。

    当时朝廷又忙于对抗建奴,导致也无法支援开封。

    可就在这危急时刻,周王朱恭枵跟别的那些王爷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他心里清楚,开封城要是破了,自己全家都必死无疑,家中的那些金银财宝,也就都成了李自成的东西。

    于是他马上下令,从王府的库房里拿出好几万两银子和数十万石的粮食。

    然后让人把银子抬到城墙上,亲自去犒劳守城的士兵。

    守城士兵们看到那白花花的银子,眼睛里一下子就有了斗志。

    不光这样,周王还特意让人到处张贴了布告。

    布告上写明无论何人只要愿意帮忙守城,就可获得赏银,谁要是能把农民军打退,他还会向朝廷推荐给他升官。

    这一通忙活下来,效果自然也是立竿见影。

    守城的军民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和藩王的承诺,一下子就像干柴遇到火,士气瞬间暴增,最终还真的击退了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

    当时崇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特意下旨夸赞了周王的行为。

    只是没想到周王最终还是死在了开封!

    想到此处,崇祯心中又是一阵感慨,既有对老周王忠义之举的赞赏,又有对局势的无奈。

    血书随后被递给朱慈烺,朱慈烺接过之后仔细查看了一遍,心中也是不由得也是有些佩服起了这位周王的深谋远虑。

    倘若没有这封血书,眼前这群宗室子弟都将背上无诏进京的重罪。

    可如今,老周王用这封血书,为他们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要知道在见到血书之前,崇祯心中早已有了决断。

    那就是挑选几个带头的宗室杀一儆百,然后将其余人等全部剥夺爵位,统统关进凤阳高墙内,让他们在那里度过余生。

    如此一来,既能警示其他宗室藩王,又能彰显朝廷律法的威严。

    可如今,这封血书的出现,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要是不放过他们吧?

    崇祯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毕竟老周王这也算是以身殉国了,临了只想为家人求一条生路,这要是不答应岂不是显得他很无情?

    要是答应吧,好像也不行!

    往后那些藩王要是都这么干,那藩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岂不是成了放屁?

    就在这时,朱慈烺见崇祯面露难色,心中也大概知道他在纠结什么。

    随即朱慈烺直接开口说道:

    “行了,你们擅自进京之事,父皇和本宫都已了解。”

    “即便事出有因,也不能改变你们违背祖制的事实。”

    “至于如何处罚,本宫还需与父皇仔细商议一番再做决定。”

    “你们暂且先在京城住下,待商议完毕,父皇和本宫自会再行召见。”

    周王世子和其他宗室子弟听到这话,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们原本以为,最坏的结果便是身首异处或是被终身囚禁在凤阳的高墙之下,结果没想到居然能住在京城。

    而且看皇帝和太子的样子,似乎没打算对他们从重处罚,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幸运。

    紧接着,他们也顾不上这话崇祯到底认不认了,一个个的纷纷再次下跪,口中高呼道:

    “臣等叩谢陛下,叩谢太子殿下。”

    脑袋撞击地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奉天殿内回荡着。

    崇祯这会也懒得计较什么了,因为他还真的没想好该怎么处理眼前这群人,因此只是随意的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这群宗室子弟这才站起身来,然后缓缓退出了奉天殿。

    不过离去之时,不少人心中都在暗自嘀咕。

    因为就刚才殿内的情形,怎么看都觉得太子似乎才是真正能做主之人,一旁的崇祯反倒像是陪衬了。

    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