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答曰:八千万两白银!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答曰:八千万两白银!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答曰:八千万两白银! (第2/3页)

亩数据堪称真正的无价之宝,因为它们将直接决定往后大明每年的税收数额。

    更何况,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新政马上就要推行,需要重新制定新的税收,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根本片刻不得闲。

    经过了整整两天两夜的紧张统计之后,倪元璐与户部的一众官员们终于将天下田亩的数量统计完毕。

    合计大约为七亿三千万五百三十二万亩,不过,其中河南与辽东两地因正深陷战火,局势动荡,无法进行详细统计。

    所以,这两地目前不在统计的范围之内。

    然而即便如此,这一数字相较崇祯十年统计的田亩数,还是足足多出了两亿亩!

    至于为何会有如此大幅增长?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主要是因为此次朝廷的手段足够强硬,但凡有不配合缴纳欠税或者丈量田亩的,一律以违抗皇命论处,直接抄家灭族!

    这般雷霆手段之下,那些平日里惯会隐匿田产的士绅以及富商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哪里还敢隐瞒分毫?

    实际上,这还并非大明全部的田产,边境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因种种客观因素,暂时未能统计在内。

    还有就是北方贫瘠土地常按二到三亩折合一亩计算,一些刚开垦出来的耕地也没有计算在内。

    若将这些地区全部统计在内的话,大明总耕地面积怕是远超八亿亩。

    不过当下,也只能先按照七亿亩来制定新的田税了。

    各地粮食种植品种多样,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产量自然也参差不齐,这便导致收税方式无法一概而论。

    如此复杂的情况,绝非倪元璐一个户部尚书能够独自决断。

    毕竟这关乎大明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税收根基。

    依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划,此次田亩丈量之后,税收标准一旦确定便不再轻易更改。

    如此重大之事,倪元璐也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倪元璐每天都会来到内阁,和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一同商讨此事。

    因涉及的数据资料极为庞大繁杂,所以一连商量了几天都没有个结果。

    崇祯因为知道此事重大,也难得从后宫脱身,参与了这场为期好几天的重大会议。

    就连朱慈烺也不例外。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早到晚都在激烈地讨论着,可谓是争得面红耳赤。

    有的觉得税收太多,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有的又觉得税收太少,会导致国家税收不足,无法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就这样又吵了好几天。

    但最终,他们还是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税收数额。

    综合各地的粮食品种、田亩等实际状况,交税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平均算下来的话,一亩地的税收约为零点二两银子。

    这是把民田、官田、军田全部统计在内的平均数值。

    按照当下的粮食折价换算,大致是南方一亩地需缴纳大米六十斤,北方则是小麦三十斤左右。

    当然,这仅仅是平均数值,具体分摊到每个地区的话税额肯定有高有低。

    以七亿亩土地来计算,一年的田税大概可达一亿四千万两白银。

    看似与崇祯年间相比,税收直接增长了七倍之多,即便是与雍正时期改革后的税收相比,也增长了四倍之多。

    要知道,雍正时期一年的税收不过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而已。

    乍一听,这数字着实惊人,高的都能吓死人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非表面这般简单。

    因为崇祯与雍正时期,朝廷规定的税收那可都是朝廷最终要收到的银子数额。

    可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考虑到运输途中的损耗、民夫的费用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折耗,实际从百姓手中收取的数额,起码是朝廷规定税额的四五倍之多。

    打个比方,比如崇祯规定今年收两千万两银子的税,可经过层层加码,到了百姓那里,可能就得交一个亿的税,才能确保那两千万两银子的税顺利运抵京城。

    毕竟,运输途中需要大量民夫肩挑背扛,粮食在装卸、存储过程中也会有损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消耗。

    而朱慈烺推行的新政则不同,规定的这一亩地六十斤大米、三十斤小麦都是直接从地头收取的税收。

    百姓只需按规定上缴粮食,其余诸如运输成本、损耗等所有问题,均由朝廷统一承担。

    当然,实际征收时,大概率还是会将粮食折算成银子收取。

    这一亿四千万两白银收上来之后,一部分要用作运输成本和弥补损耗,一部分则留在当地县衙以及各省份的国库,用于支付当地官员的俸禄以及充实当地粮仓的储备。

    如此一来,最终能够运抵京城的,大概也就四千万两银子左右。

    且其中还包含一部分粮食和各类实物,这是为了确保京城的物资充足与安定。

    而且在明末这个时候,军队的粮草与军饷皆由朝廷统一采购调配。

    也就是说这四千万两银子中,起码要有两千万两用作军费开支。

    如此算来,最终能进入户部,用于皇宫日常开销以及百官俸禄发放的银子,可能还不到一千万两。

    乍一看,这数额似乎有些少,但实际上,这还未将商税计算在内。

    若是把商税一并算上,那朝廷的收入可就颇为可观了。

    如今大明的商税税率简直堪称历史之最,每年预估能有四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其中盐税更是占据了近乎一半的份额。

    这便意味着,只要大明往后不遭遇大规模的天灾人祸,田税基本上能够覆盖国家的各项支出,而商税则近乎纯利润。

    不出意外的话,田税与商税相加,朝廷每年大致能有八千万两银子的稳定税收。

    这一结果可是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们,经过好几天的严谨核算得出来的。

    大明建国将近三百年,户部的官员们对这些税收事务可谓了如指掌,得出的结果自然不会有误。

    当这具体的数额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似乎没想到一年的税收居然会有这么多。

    就连平日里见多识广的内阁大臣们,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崇祯与朱慈烺同样被这数字惊到,顿时面露诧异之色。

    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