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一人之下的儒修 > 第十二章 缘起无常

第十二章 缘起无常

    第十二章 缘起无常 (第1/3页)

    吴曼,曾三度出家,三度还俗,最后一次还俗后自称莫名居士,加入了全性,在江湖上兴风作浪,王家几个长辈也都死在他手上。

    这个人各种佛教佛理都是张口就来,但始终破不了无明,用他的原话是“我始终没办法真实的照见五蕴皆空”。

    最后求到无根生(冯耀)这个掌门面前,无根生便陪他再次出家,剃发修行,最后为他守关,推了他一把,助他照见了五蕴皆空。

    “蕴”,在佛教中,是“集合”的意思。

    佛教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天下,为我独尊”,而其中的“我”便是一个集合体,其中包括了佛教通过照观发现的“我”以及“我”所经历的一切身心现象。

    “我”这个集合体分五类,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的集合,具有形体,占据空间,可以被感官触及,并且会变化,毁坏的东西,佛教讲人的身体,叫做“色身”,也叫内色,就是这具臭皮囊。

    而外色,就是能被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所感知到的外部物质世界。

    比如执着于房子,车子,存款,亦或者自己胖了瘦了高了矮了,皮肤长痘了,等等情况,没有时焦虑,有了会害怕失去,失去时更痛苦不堪,这些都是对“色蕴”的执著,也是烦恼的根源。

    受蕴,是“感受”的集合,当感官接触到“色蕴”的时候,内心瞬间直接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受蕴”,比如妒忌,羡慕,同情……等等。

    其中又分“乐受”,让人舒适的感觉,比如吃到甜食的愉快,泡热水澡的放松,听赞美的愉悦……会让人产生“贪”,想要抓住它,永远延续下去,越多越好,如果失去,就会失落,不满足。

    第二种叫“苦受”,让人不舒适的感觉,比如身体受伤的疼痛,听到批评的刺耳,面对失败的挫折……会让人产生“嗔”,想要摆脱它,消灭,厌恶,如果无法摆脱,就会愤怒,沮丧。

    第三种叫“舍受”,既不愉快也不痛苦的中性,最多也最容易忽略,比如现在躺在床上的感觉,拿着手机的感觉,呼吸的感觉……会让人产生“痴”,要么完全忽略它,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要么觉得它无聊,没意思,内心对它漠不关心。

    贪嗔痴三毒,便是来源于“受蕴”,对愉快上瘾,对痛苦抗拒,对中性麻木。

    “想蕴”其实是个概念的集合,当人接触一个“色”,比如看到一个苹果,立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