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94章 汉扁壶

第294章 汉扁壶

    第294章 汉扁壶 (第3/3页)

儿八经的康熙爷御用”。

    旁边的摊上玉器如山,仿古珐琅七彩流溢,锈迹斑斑的铜锁、秤砣、烛台随意堆在一起,成捆的字画卷轴斜倚在墙角。一串串菩提、蜜蜡、玛瑙手串在阳光下流转着油润的光。

    霎时间,一股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林思成的眼中流露出异样的神彩。

    上一世,他在这儿走过眼,吃过亏,更上过当。当然,也捡过漏,发过财。

    三十郎当岁,能在京城买的起门面开的起店,更能办得起实验室和修复中心,其中有一小半的起步资金,就来源于这儿。

    一有空就来逛,那八年间除了故宫,就数在这儿耗费的时间最久。潘家园的每一店家,他都能叫出名字来。每一条过道,他闭着眼睛能走三个来回。

    所以,一来到这儿,感觉跟回了老家一样……

    看林思成双眼放光,像是被震住了一样,景泽样撇了撇嘴。

    他撇的不是林思成:别说外地人了,包括老外来了,照样被震的一愣一愣。

    满地的玉器,满地的古瓷,像极了紫檀木的老家具堆的像是垃圾。就感觉,进了宝库一样?

    第一次来,难免好奇,甚至于震惊。像林思成这样的,已经算是够矜持了。至少没一头扎进去,问东问西。

    他撇的是这地儿:千万别怀疑,逛完一条道,几十上百个摊位,十有八九碰不到一件真东西。

    景泽阳并不怀疑林思成的专业能力:学的是考古,干的也是考古,能被文研院当宝贝一样的伺候,能耐可想而知。

    但考古是一回事,搞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关键还在于这地儿: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懂,但又不是最顶尖的那种。

    因为外行来这儿,大都抱着“赔少点儿就是赚”的心态,顶多花个千儿八百。

    但行家一来,看到好东西难免手痒。既便很谨慎,但错过这一件,后面还有成件上万件,总能一件能让你掉坑里。一赔,就是几万十几万。

    说直白点:这鬼地方坑的就是行家,故宫的专家来这儿也照样打眼。

    景泽阳就觉得,既便是看在王三叔的情份上,也得提个醒。

    “林表弟,千万别眼热!”他老气横秋的叹着气,“在这栽过跟头的老江湖不是一两个,其中就包括王三叔。”

    林思成忍着笑:“谢谢景哥,既然来了,先逛逛再说!”

    “对,来都来了。看到喜欢的,花个千八百买个一两件,再多就算了。”

    林思成点着头。

    空气里混杂着尘土,鼎沸的人声像一层厚重的膜。四个人穿行在过道旦,方进的眼睛像是雷达一样扫过两旁的摊位。

    林思成反倒漫不经心,往往只是随意一瞥。但只是这一瞥,他已经把摊上的东西看了个七七八八。

    玉器是用油炸的,字画是拿烟薰的。铜器是拿琉酸浇的。铜钱是埋地里锈的。

    一水儿的低仿货。

    大致转了十来个摊,方进突的一顿,盯着一口青花龙纹罐。

    老板留着山羊胡,穿着对襟褂子,两颗眼珠上上下下的打量。只是几眼就有了判断:这四位都不差钱。

    关键的是都很年轻,同时也意味着舍得花钱。

    他眼睛一亮,连忙招呼:“哥几个随便看,我这摊上不敢说全是好东西,但老东西绝对不少。特别是这几件,刚从乡下收上来的,包老包真……”

    方进没搭茬。

    因为来之前,林思成特地交待过:你别管老板怎么说,自个看。他要聒噪个不停,使劲给你吹,那没跑了,那件百分百是假东西。

    果不然,一看他不接话,老板悻悻的闭上了嘴,又拿过了几只马扎。

    林思成摆了摆手:有他在,方进看不了多久就得问,估计超不过两分钟。

    果不然,瞅了一阵,方进把那口瓷罐拿了起来:“林老师,你看!”

    林思成接到手中。

    罐子很沉,器形很厚,釉面光洁温润,青花蓝中透灰,且隐约间泛着一丝紫气。乍一看,确实有点儿大清官窑象。

    但凑近点,映着太阳再看:青花边缘有梭有角,硬化如刀裁,留白边宽窄不一。

    再看纹饰:龙爪像是被抽走了关节,软且臃肿,如发面馒头。

    翻过来再看底:大清嘉庆年制。标准的馆阁体,但过于僵化。顺着底足用指甲刮一下,边上留了一道白印子。

    这一种,就属于高仿。

    用的是清中时期的原地产料:景德镇的高龄土,清中后期的国产钴料,坤锰含量过高。

    但仿柴窑的成本太高,而且技术不过关,温度和氛围没办法掌控,所以用的是现代的气窑。

    由此导致钴料发散过深,强光下会反射紫雾虹圈。其次,透光率和折射率过高,才给人这种青花边缘过于僵硬,如刀削斧劈一般的视觉感。

    但同时,因为温度不够,导致底足烧结不完全,瓷胎密度不足,所以指甲划过去,会留下粉底层。

    大致看了看,林思成放了回去:“还行!”

    方进顿然明了:东西不对。要对的话,林思成就让他问价了。

    不止是方进听明白了,摊主也听明白了。

    而干这一行,讲究的就是一个察颜观色。他没问哪里不对,更没犟嘴,而是指了指另一件:“老板,看看这一件?”

    林思成瞅了一眼,眯住了眼睛:时大彬的瓦当壶?

    时大彬是明末清初的紫砂名家,明代著名学者许次纾的茶学巨著《茶疏》,明末四公子,文学家陈贞慧《秋园杂佩》中均有收录。称时大彬的紫砂壶为“时器”,并誉为“砂器之最”。

    第一不好说,但如果给明清时期的紫砂名家排个号,时大彬排前三绝对没问题。像这样的一把如果上拍,少说也是三四百万。

    真时壶到不了这里,既便老板运气爆棚收了一把,也等不到林思成来。

    所以,这一把肯定是仿品。但怪的是,做工很是精制,包浆也很是圆润?

    手艺肯定没时大彬那么独特,年代也没有明末清初那么老,顶多清末民初。

    但肯定不是现代仿品,而且绝对出自高人之手。

    转着念头,林思成拿起了壶。入手后瞅了两眼,他心中一动:有点像是晚清制砂世家,“宜兴邵氏”的手艺?

    再仔细看,林思成愈发确定:这应该是晚清紫砂八大家之一邵友廷的徒弟,程寿珍的汉扁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