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吏部传说之其四 (第1/3页)
胖鸽子飞回来后,苏泽再次拿出最新育种的稻谷,这才算是安抚了连续两次出差的鸽子。
打开信笼,苏泽看起李成梁的回信。
看完了李成梁的信,苏泽感慨,杨思忠这位吏部尚书,真的是知人善用啊!
这段晖明显就是搞边疆开拓的人才,他在辽东的工作确实办的不错。
民族同化是个细致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
段晖到了辽东之后,对女真人安置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的。
他首先做的,是推动汉人衣冠制度。
段晖到了辽阳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蓄留女真头发胡须,身穿女真服饰的女真人不能入城。
想要入城,就必须要改穿汉人的衣冠服饰制度。
但是段晖也没有强制性的搞什么“剃发令”,要不要汉化是你们女真人的“自由”。
可这说起来是“自由”,段晖也给了那些不愿意汉化的女真人压力。
女真服饰的女真人是无法进城的,如果和这种没有汉化的女真部落交易,辽阳兵备道衙门也是要处罚的。
虽然这未必能够禁止商人向女真部落交易,但是几次从严执法之后,也让商人们心存顾虑。
只要不是非买不可的东西,那还不如就找汉化了的女真部落买好了,反正现在很多女真部落都在汉化,干嘛非要和那些深山里的蛮夷交易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苏泽也已经要鼓掌了。
恩威并施,就是要这样,野蛮的一刀切,反而会激发女真人的反抗情绪,在反抗中形成民族意识。
但如何和李成梁那样,只是用人就不让女真人归心,结果就是他个人在的时候能够控制手下的骄兵悍将,他不在了这些女真人就开始有自己的野心。
一边孤立那些强硬不肯汉化的女真部落,在经济上拉进那些主动汉化的女真部落,再以汉化为标尺,决定各女真部落的待遇。
主动汉化,汉化程度高的,就能享受更多的待遇。
其实这一套在后世也常用,那就是利用各种政策,制造一个从国民到非国民的体系。
一个非国民要归化,就要一步一步从这个体系里往上爬,在爬的过程中,就能从心里认同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秩序。
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在体系内爬的,那就只能用武力消灭了。
段晖是个人才啊!
苏泽看着自己的奏疏,却又有些犯难。
在决定通过木材问题,来引导朝廷向辽东开拓以后,苏泽冒出来一个新的计划。
《请开拓辽东疏》
这份奏疏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请求朝廷加大投入资源,用于辽东开拓。
关于这件事,苏泽也和高拱通气了,高拱原则上也同意他的奏疏。
以往大明反对开拓,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维持边疆稳定就已经需要消耗大量的银子了,更不要说开拓了。
但是现在苏泽改变了思路,开拓也是有收益的。
九边马市,给大明带来了大笔财源,解决了北方蓄力短缺的问题,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开发东北的森林资源,给大明造船业提供木材,这也是现实需求。
农耕和育种技术的发展,让这里的土地也可以种植,也大大降低了开拓成本。
开拓的收益和成本对等,那谁不想要开疆拓土啊?
文官也不是天然保守的,早期儒家可都是讲究出将入相的。
经济上不反对,思想上的反对浪潮也已经小了很多。
《新君子报》打出了“恢复汉唐故土”的口号,这个口号明廷的上层士大夫都持保留态度,但是却在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中,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也让《新君子报》从原本的四大报最后一位,超越了《商报》成为发行量第三的报纸。
当然,现在是五大报了。
今上继位之后,大明国力确实是蒸蒸日上,对外征讨不仅仅胜利,还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但是头疼的是人才。
如果要开拓辽东,必然需要人才,而且是文官和武将方面的人才。
辽东本就是苦寒之地,普通官员都不愿意去。
其实苏泽中意的是李成梁和段晖这对组合。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