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文元年:湘王焚宫的血色预警 (第1/3页)
第三章 建文元年:湘王焚宫的血色预警
建文元年四月初六,应天府的梧桐絮漫天飞舞,如一场迟来的雪。朱瞻膳站在燕王府后园的假山上,望着西北方向的天空,心中莫名涌起一阵不安。三日前,皇太孙朱允炆以“周王橚谋反”为名,派李景隆率军突袭开封,将周王全家谪为庶人;今日,又一道削藩令传来——目标直指湘王朱柏。
“小王爷,该出发了。”春桃的声音打断思绪,她身着淡绿襦裙,腰间别着素梅新赐的梅花镖,“世子妃已在偏厅等候。”
朱瞻膳点头,转身走向厅内。燕王世子妃张氏端坐在主位,身着青碧色翟衣,头戴珠翠翟冠,虽年仅二十,却已显露出当家主母的威仪。她见朱瞻膳进来,微微颔首:“二弟今日约我,可是为了湘王之事?”
朱瞻膳开门见山:“嫂嫂可知,湘王素日最是刚直,若逼急了……”他顿了顿,想起素梅的警告,“恐有不测。”
张氏叹了口气,示意侍女退下:“我岂会不知?前日我使人送了封信去荆州,劝湘王暂避锋芒,可他却回信说‘身可死,名不可辱’。”她指尖轻轻摩挲着茶盏,“皇太孙此举,怕是要逼反诸王了。”
朱瞻膳注意到她称朱允炆为“皇太孙”而非“陛下”,心中微动:“嫂嫂觉得,燕王对此事……”
“王爷他……”张氏忽然住口,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二弟,你近日与那梅花卫走得近,可知他们究竟为何人效命?”
朱瞻膳心中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嫂嫂说笑了,什么梅花卫?”
张氏冷笑:“别瞒我了,春桃的父亲曾是锦衣卫梅花堂的总旗,当年太祖爷设下梅花堂,专为监视藩王与勋贵。”她忽然压低声音,“二弟,我今日来,是想告诉你——太祖爷留下的暗桩,不止梅花堂。”
这句话如惊雷般炸响。朱瞻膳这才想起,张氏出身河南永城大族,其祖父张麒乃朱元璋的亲信,或许正是因此,她才知晓梅花堂的秘密。
“嫂嫂究竟想说什么?”他沉声问道。
张氏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哨,与素梅的银哨形制相似,只是刻着“兰”字:“梅花卫监视藩王,兰花卫则拱卫皇室。如今皇太孙用梅花卫对付燕王,却不知……”她顿了顿,“兰花卫的真正主人,是太祖爷的掌上明珠——宁国公主。”
朱瞻膳瞳孔骤缩。宁国公主是朱元璋的嫡女,嫁与梅殷,而梅殷正是朱允炆的姑父,深得信任。若兰花卫归宁国公主统领,那朱允炆的一举一动,岂不是都在监视之下?
“嫂嫂为何告诉我这些?”他不解。
张氏望着窗外的梧桐树,神情复杂:“因为你是瞻基的弟弟,是燕藩的血脉。如今政局如沸汤,我只望你能护住自己,也护住……”她忽然伸手,握住朱瞻膳的手,“护住瞻基。”
朱瞻膳心中动容。他知道,张氏与朱瞻基母子情深,而自己作为庶子,本不该被她如此看重。但此刻,她眼中的恳切却毫无掺假。
“嫂嫂放心,”他郑重道,“我定会助兄长一臂之力。”
张氏点点头,松开手:“明日,我会带你去见一个人。记住,见到他时,无论他说什么,都不要惊讶。”
是夜,朱瞻膳辗转难眠。张氏的话如一团乱麻,在他脑中缠绕。梅花卫、兰花卫、宁国公主……朱元璋究竟设下了多少暗桩?而自己,又该如何在这错综复杂的势力网中周旋?
更令他担忧的是湘王朱柏。史书中,朱柏因不堪受辱,阖宫自:焚而死,此事成为诸王反叛的***。若他能阻止这一切,或许能延缓靖难之役的爆发,甚至改变历史。
“春桃,”他唤来侍女,“你可知道湘王府的密道?”
春桃一愣:“小王爷为何问这个?”
“我要写封信给湘王,”朱瞻膳起身,铺开宣纸,“你使人用梅花卫的渠道送去,务必让他亲启。”
春桃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头:“奴婢明白。”
建文元年四月十三,荆州城笼罩在阴霾中。朱柏站在王府演武场上,望着手中的宝剑,剑身上“洪武”二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朱元璋亲赐的“尚方宝剑”,曾陪他征战漠北,如今却成了他的催命符。
“王爷,朝廷的人已到城下。”副将吴勇匆匆来报,“说是要搜府拿人。”
朱柏冷笑:“拿人?分明是想逼我谋反!”他转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