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星槎浮海:日月重光 (第3/3页)
对着阳光细看,“这些字迹用的是松烟墨,而燕藩的文书向来用油烟墨。再者,“他指着“倭寇“二字,“倭寇怎么会用汉字详细记录交易?分明是有人故意伪造,想借朝廷之手除去燕王。“
朱棣深深看了他一眼,忽然解下铠甲,露出里面绣着“精忠报国“的内衬——那是徐皇后亲手所绣,针脚间还缝着半片晒干的素心梅。“陛下明鉴,“他单膝跪地,“臣若有二心,何必让徐皇后以身为质,留在南京皇宫?“
朱允炆睁开眼,从袖中取出块金牌,上面刻着“锦衣卫指挥使司“的字样:“纪纲,把你查到的东西说来听听。“
纪纲从怀中掏出叠密报:“启禀陛下,梅花卫利用钦天监篡改历法,又通过暹罗、朝鲜贡使传递伪诏,其真正目的是引发南北藩王内乱。这账簿上的'燕藩'二字,实为'豳藩'之误——豳王朱樉的封地与暹罗商路重叠,早已暗中私铸钱币,上面就刻着'永乐通宝'。“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朱瞻膳忽然想起胡广死前指向朱棣的动作,原来那不是指控,而是暗示真凶另有其人。他望向朱允炆,发现对方虽脸色苍白,眼中却闪过狡黠的光——这位帝王恐怕早就知道真相,之所以带朱棣来望海埚,正是为了当着众人的面洗清其嫌疑。
午时初刻,望海埚帅帐。
朱允炆斜靠在胡床上,听着纪纲汇报各地藩王动向。当听到“宁王朱权与朵颜三卫互市“时,他忽然坐起,剧烈咳嗽着指向墙上的《大明疆域图》:“朵颜三卫...大宁卫...你们看,梅花卫的残余势力为何集中在北平与大宁交界处?“
朱瞻膳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北平、大宁、辽东三地形成三角,正是当年徐达北伐时的“锁喉阵“。他心中一惊:“难道梅花卫想联合北元、朵颜三卫和辽东的倭寇,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更妙的是,“朱棣接过话头,“他们选的日子是七月初七——乞巧节,也是《大统历》中'天河开,星槎现'的日子。到时候,只要在三地同时点燃'永乐'信号,就能制造'天命所归'的天象。“
方孝孺擦了擦额角的汗:“可如今胡广已死,王景弘被俘,他们的阴谋还能成吗?“
“别忘了,“朱允炆举起并蒂莲佩,“梅花卫的首座另有其人。胡广、王景弘不过是棋子,真正的棋手...还在皇宫里。“他忽然剧烈颤抖,春桃连忙扶住,发现他后颈已泛起青黑色——那是“梅花醉“毒性加剧的征兆。
朱瞻膳握紧拳头:“陛下放心,臣定会在七月初七前查清首座身份,捣毁梅花卫老巢。“
朱允炆摇头,从枕下取出个檀木盒:“来不及了。这是朕为你准备的'星槎令',凭此令可调动郑和的宝船船队。“他打开盒子,里面是块刻着海浪与星斗的金牌,背面赫然是朱元璋的笔迹:“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星槎令?“朱棣挑眉,“这是当年父皇留给郑和的密令,只有遇到危及江山的大患才能动用。陛下,你这是...“
“朕要你率宝船出海,“朱允炆直视朱瞻膳,“在暹罗、满剌加等地宣扬建文正统,揭穿梅花卫的'永乐'谎言。同时,“他压低声音,“寻找海外的'天地会'——他们手中有太祖爷当年埋下的'山河社稷图',或许能救朕的命。“
春桃惊呼:“天地会?不是传说中...反元复汉的秘密组织吗?“
“传说?“朱允炆苦笑,“当年陈友谅、张士诚的余部退往南洋,表面归顺大明,实则一直在等时机。朕若能拿到'山河社稷图',既能证明正统,又能借他们的力量清君侧...“
他忽然剧烈抽搐,嘴角溢出黑血。朱棣立刻撕开他的衣襟,只见胸口已浮现出梅花状的毒斑——与当年宁国公主府中毒者的死状分毫不差。方孝孺颤抖着取出银针,却在刺入膻中穴时发现,银针竟变成了黑色。
“陛下!“朱瞻膳单膝跪地,“请赐臣遗诏,臣定当拼死完成使命!“
朱允炆摆摆手,从怀中掏出张早已写好的诏书,上面盖着“皇帝之宝“的玉玺:“朕若不测,你持此诏去南京奉先殿,那里有个暗格,里面放着...真正的《皇明祖训》修订本。“他忽然抓住朱瞻膳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保住燕王的性命。大明的山河,需要他这样的人...“
话音未落,帐外突然传来巨响。纪纲冲进来禀报:“启禀陛下!发现数十艘挂着'星槎'旗号的宝船,正向望海埚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