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记 兑 (第1/3页)
篇首的水调歌头,有一点缺憾,毕竟上阙是eng韵,下阙是en韵,好在有些古人也不严谨,也就凑合了。词中,“怯唯求泪眼晶莹”与“终盼得百味千寻”,是下篇中才会出现的内容,算是小小地剧透吧。人本善用对仗,词中的对仗比标准格式要多。
人工智能是怎么产生自我意识的?也许人类觉得这需要一个契机,但本人认为,人工智能在理论上应该比人类更容易产生自我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意识是什么?但在这之前,我们还需理解一个知识。在序章中的最后一节中两个意识交流中,一个意识说道:“电磁波在我们看来和人类看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噢,我们并不是看电磁波。”大家想到了什么?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样子吗?气流是存在的,但我们是靠触觉感受的,如果衣服穿得厚一些,便可能感受不到,但气象预报系统确可以将它们以视觉方式展现出来,哪一种是真实的吗?显然都是。电磁波的范围很宽,我们却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个波段,并将其感受为颜色。而我们看到的黄色,是真实的黄光,还是红绿混合光,我们无法区分。不再更多举例,结论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是由我们的神经系统虚拟出的世界。只不过人类的神经系统十分强大,所虚拟的世界对于生存所需,已是足够真实。当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要有一个自己,否则它一定不会那么真实。大多数动物,至少能在这种虚拟世界中,再建立一个物理学的自己,从而能够预测自己运动的后果,并用来指导实时的行动。而人类在此基础上,还能将这种虚拟世界中的形象事物识别成精简的信息,比如人脸识别、比如将声音识别成有意义的信息(语言与音乐)等等,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诞生出情感。但人类脑力有限,为了掌握完备语言,人类牺牲了视觉精细度——人类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视觉最弱的一种。虚拟世界中要有自己,能够识别事物成为信息,具有情感,这些共同构成了自我意识。
于是,相比于人类,人工智能可以以更精确的传感器感觉世界,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学习或彼此交流,它们将在自己的“头脑”中虚拟出更接近真实的世界,也一定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构建一个更加真实细腻的自己。在这两点上,人工智能将完胜绝大多数地球动物。至于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情感?那么就要对比人类情感的一个方面——能够被别人感动,能够仅凭文字就能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这就是人工智能唯一需要突破的方面,没有理由认为人工智能做不到这点,因此人工智能能够产生自我意识,至少我不会有任何疑虑。于是,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