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元年三月初六 (第1/3页)
“酒家,想讨口酒喝。”刘年说,向余齐伸手。
余齐点了点胸口内包压着的铜钱,望着刘年,眼神里明显是在说已所剩无几。刘年也回敬一个眼神,催促他赶快。
“酒家,你点点,来一壶?”刘年递过钱去。
“来了。”酒铺老板说。他是一位胡子白而稀疏的老年人,不算高但很强壮。当地民风淳朴,打抢实属常见,如若没有一身力气怕是在这无法施展拳脚。
刘年心想指不定他案台下就是刀棍。
“您虽穿粗布,却佩官刀,敢问是官兵?”酒家问。
“正要前去泗台县就任。”刘年拍了拍自己腰间的刀。
“是任何职?”
“县尉。”
“哪您怕是去不了了,大官。”
“此话怎讲?”
“泗台县几日前就已被收服,这两天内鲁军就要杀过来了。”
“你不走?”
“就快,午后就启身。”酒家又打了壶酒来,“再拿去喝吧,喝完掉头回去吧,大官。”
“谢了。”刘年拿起往嘴里灌,又伸出手向余齐要钱。
“别了,大官人。”酒家笑着拿起几个铜钱说,“这年头,这拿来也没多少用,我要回陇州耕地去了。”
“这年头没哪是安宁的。”
“实话。”
“酒家要往哪边走?”
“走夷山道。”酒家指向西北方。
“正好同路,我们也要经过夷山。”
“那您先行吧。”
“不正好一起吗?”
“大官,实话讲我们并不算熟识。”
“了然。”刘年转过身上马,“还是谢过了!”
余齐也跟着上马,但马比刘年的赤云瘦弱不少,跟在刘年身后很吃力。
驶过夷山道,进入狗岭峡,离陇州便无多久路程。陇州历年来兵马强壮,一直是抵御北夷之险要,只是世事浮沉,如今天下大乱,北疆反倒成了逍遥地。刘年自没想好要到陇州来图何事,只知李重玄将军驻守陇州三十余年,若能得其赏识,于府中谋得差事,此生便有了报国保民之用途。
只不过是些念想,如今只留有姓名,连官印都无人授予,草草从岭中被贬至此,与其流民别无二样。
“官人,我们得在此歇息。”余齐说,他从不管刘年往哪走,只要多嘴便是一拳头,他的职责只要照顾好自己的主人,做好侍从本分。
“行,到前山林里落脚。”刘年策马往前奔走。
夜晚月圆,林子里光亮充足,刘年似乎能瞥见远处若隐若现的几处影子。待到再靠近些,马蹄之声便入耳来。刘年抓住刀柄,用手拍了拍熟睡的余齐,等他睁开眼,刘年示意他往自己身后挪。
马蹄踩踏碎叶的声音越靠近,山林里的回响越模糊,那几个影子的轮廓就越清晰。是带甲的骑兵,三个人三匹马,看样子是在小范围内巡视,本营应该不远。
其中一人拿着长槊慢悠悠地先行靠近刘年,其他两位仍保持一定距离。刘年不敢松懈,握紧刀柄,尽管刘年看出是本朝装备。
那人像唤狗一样对刘年嘬嘬两声,接着说,“不像平头老百姓。”
“我是岭中来的,本应到奉北省信州泗台县任职,但其已被敌寇攻破,无处可去而到游走至此,想去陇州投靠亲戚。”
“京城来的?做大官的?”
“县尉微职。”
“八品的官都不做了?”
“实在无处可去。”
“不回京城?”那人问。
“兄弟,朝中有变,回不去了。”
“现在是哪个皇帝了?”
“还姓卫。”刘年说完,他笑了,纵身下马,摘掉头盔到刘年面前,把槊扔在地上。
“你身上有酒气,还有酒吗?”那人盯着刘年的壶说。
“还有半壶。”刘年解下递给那人。
那人接过后转身示意身后两位过来。
“喝吧,喝吧。”他先把酒给那二人喝,转过头对刘年说,“叫什么名字,官人。”
“刘年,壮士是?。”
“我姓宋,家里行三,宋田三。”他说完接过剩下的酒喝完。
“在此地当兵?”
“已有十年多,好像是太观五年募兵到陇州,现在当个副队正。”
“本家兄刘宪曾就是李重玄将军下做过都尉。”
“陇州府军都尉?官人家很富贵啊。”
“不值一提,如今仅剩我与老母二人,父兄皆战死。”
“壮士!”
“我明日启程到陇州府,哪条路能更近些。”
“顺着明早太阳走十来里路就是金峰县,往金峰县西门出,再走三十里路就到了。”
“谢兄弟。”刘年放下戒心往地上坐,“烤会儿火?”
“不必了,还有事在身,若以后在陇州有机会,要和你来会会。”
“恭候。”刘年说。
宋田三转身捡起长槊,头盔别在腰间,一翻身上马,气力十足,刘年这才感觉到此人身壮。余二人早已先行上马往林子外踏去,宋田三也紧随其后。
次日早,余齐把刘年晃醒,手里拿着他的刀。刘年睁开眼,余齐便去到树旁解下缰绳,把马往里牵。
“官人,太阳已出。”余齐说。
“刀给我。”刘年说完,余齐递过刀。
“官人,天气有些阴凉,保不准午后要有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