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南宋使者又惹事(二) (第2/3页)
而南宋,虽然与南乾达成了议和,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南乾并未遵守承诺,不仅没有归还淮河以北的土地,反而增加了每年的贡银。南宋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怨声载道。高宗赵不疑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朝中奸臣当道,政治腐败不堪。
陈小荣在地方上尽职尽责,关心百姓疾苦,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努力改善当地的民生。他还时常召集当地的文人雅士,谈论国事,抒发自己的忧思。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却引起了朝中奸臣的不满,他们多次向赵不疑进谗言,诬陷陈小荣勾结盛唐,图谋不轨。赵不疑虽未加罪于他,但也对他更加疏远。
被贬至越州的第三年,陈小荣已鬓角染霜。越州虽地处江南腹地,远离宋南乾交战的前线,却也难逃乱世的阴霾。城中粮价一日三涨,流民顺着鉴湖沿岸的官道涌入,饿死的孩童尸体时常漂浮在湖面上,被往来的乌篷船桨划开,留下一道浑浊的水痕。
这日清晨,陈小荣刚在州衙处理完流民安置的文书,州通判周显便带着两名身着锦袍的官员闯进大堂。周显是当朝宰相秦桧的门生,自陈小荣被贬到越州,便处处与其作对,此刻他脸上堆着假笑,指着身后两人道:“陈知州,这位是京城来的转运使王大人,这位是户部主事李大人,特来核查越州的粮库账目。”
陈小荣起身拱手,心中却泛起警惕。越州粮库由周显分管,账目混乱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今京城突然派人核查,分明是冲着自己来的。果然,王大人接过周显递来的账册,翻了几页便拍案怒斥:“陈小荣!越州账册上记载的存粮与实际库存相差三千石,你竟敢私吞军粮,该当何罪?”
“大人明察!” 陈小荣上前一步,将一份流民安置名册递过去,“去年秋冬之际,越州遭遇水灾,数千流民涌入城中,下官为安抚百姓,只得挪用部分存粮赈灾,此事已上报户部,只是尚未收到批复。” 李大人接过名册,草草扫了几眼,冷笑道:“一派胡言!赈灾需有朝廷勘合,你私自挪用粮库,便是欺君罔上!”
周显在一旁煽风点火:“王大人、李大人有所不知,这陈小荣当年在盛唐为使时,便与盛唐宰相张镐过从甚密,如今私吞军粮,说不定是想勾结盛唐,图谋不轨啊!” 这话如同一把尖刀,直戳陈小荣的痛处。他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周通判休要血口喷人!我陈小荣忠心报国,绝无半点通敌之心!”
争吵间,州衙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名驿卒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手中举着一份染血的文书:“陈知州!不好了!鉴湖西岸发现一队盛唐骑兵,他们…… 他们还带着您当年出使盛唐时的信物!” 陈小荣心中一沉,他认出那信物是当年张镐赠予的玉牌,如今盛唐骑兵突然带着玉牌出现在越州,无疑是将他推向了 “通敌” 的深渊。
王大人当即下令:“来人!将陈小荣拿下,打入大牢,待查明通敌真相后再行处置!” 两名衙役上前,就要捆绑陈小荣。陈小荣挣脱开来,目光如炬地盯着众人:“我身正不怕影子斜!盛唐骑兵之事定有蹊跷,若你们此刻将我定罪,便是中了他人的圈套!” 可没人听他辩解,衙役们强行将他押入大牢,沉重的铁门 “哐当” 一声关上,将他与外界彻底隔绝。
越州大牢阴暗潮湿,墙壁上布满青苔,角落里堆放着发霉的稻草。陈小荣被关在最深处的牢房,手脚都戴着镣铐,每走一步都发出 “哗啦” 的声响。夜幕降临,牢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名身着黑衣的男子提着食盒,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牢房外。
“陈大人别来无恙?” 男子压低声音,从食盒中取出一把钥匙,打开了牢门。陈小荣认出他是当年盛唐禁军的校尉赵毅,曾在汴梁驿馆刺杀事件中保护过自己。“赵校尉,你为何会在此地?” 陈小荣疑惑地问道。赵毅将食盒递给陈小荣,叹道:“大人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