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市井新声,童谣 (第2/3页)
笔糊涂账,揪出了贪墨小吏,从而得到赏识的故事。
有的则调侃某个只知死读经书,不通世务的老学究,下乡劝农时却分不清麦苗和韭菜,闹出大笑话。
这些市井文艺,用语通俗,情节鲜活,甚至带着几分戏谑和辛辣。
它们不直接反驳柳文渊诗会上的大道理,却用活生生的事例,展现了“实学”的用处和空谈的迂腐。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哈哈一笑之余,心里自有一杆秤。
茶余饭后,坊间的议论也渐渐变了风向。
“嘿,你听说了吗?”
“东市张记布行的伙计,就是因为会看新式的织机图谱,工钱翻了一番呢!”
“还是学点实在的本事好哇,光会念之乎者也,能当饭吃?”
“就是,那天上人间赵东家弄出来的玻璃杯子,多透亮?”
“这难道不是本事?”
舆论的风向,在柳文渊等人尚未察觉的时候,已经开始在底层微妙地扭转。
这些声音通过市井小民,商贾伙计之口,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聚,反而比那些高堂之上的华美辞章,更具渗透力。
消息终究是传到了柳文渊耳中。
起初他并未在意,只当是市井愚民的胡言乱语。
直到一位门生忧心忡忡地带来几段抄录的鼓词,他才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顿时勃然大怒。
“俚语污言!惑乱民心!岂有此理!”
他将自己关在书房,气得胡须发抖,猛地将一套心爱的茶具扫落在地,碎片四溅。
他对闻声赶来的心腹门客低吼道:“查!”
“给我查清楚,这些污秽之物是从何处流传出来的!”
然而,查起来却如同大海捞针。
童谣不知起源,说唱词曲的版本在各个坊市间还有细微差别,传播路径散乱无章,根本找不到明确的源头。
即便有人隐约指向平康坊,指向天上人间,但没有任何证据。
赵牧从未公开支持或参与这些作品的创作,天上人间的姑娘们唱的都是风月雅词,似乎与这些市井之作毫无瓜葛。
柳文渊空有满腹经纶和朝中人脉,面对这种无形无影,却又无处不在的“软刀子”,竟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胸中憋闷更甚,连着几日都食欲不振。
而此时的天上人间二楼,赵牧欣欣然听着楼下一位新来的说书先生试讲一段《算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