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登基前后:一门两国公 (第3/3页)
勋贵和文官集团中,能掀起什么风浪?
这分明是最好的结局!是徐辉祖用自己后半生的自由和尊严,为家族换来的、最坚实的护身符!
--
武昌城头,猎猎江风鼓荡着徐允恭(徐辉祖)的袍袖。
他负手而立,遥望着九天之上那决定他命运的天幕。
当看到自己未来被禁锢庄园、郁郁而终,看到儿子徐钦最终承袭魏国公爵位,看到侄子徐景昌另立定国公府……
他脸上紧绷的线条,竟缓缓地、彻底地松弛了下来。长久以来压在心头的那块巨石,轰然落地。
一抹释然,甚至带着点轻松的笑意,悄然爬上他的嘴角。
“呵……姐夫……”他对着虚空,对着天幕上那个君临天下的身影,低声自语,仿佛在念一句早已写好的台词,“这出‘忠臣不事二主’的戏……臣,演完了。徐家的路……也铺平了。”
他转过身,看向身旁同样望着天幕、脸色变幻不定的李景隆,语气竟带着一丝难得的调侃:“九江(李景隆字),如何?这修道寻仙的念头,是不是更足了?应天那摊浑水,不去蹚也罢。找个清净山头,拜拜三丰祖师,求个逍遥自在,岂不美哉?”
政治前途?他徐辉祖的未来,天幕早已写定——一个被圈禁的“忠臣”,一个为家族牺牲的“符号”。他认了。
--
与此同时,应天奉天殿内,朱元璋背对着巨大的天幕光影,面朝窗外的宫阙重重。
当那“一门两国公”的画面最终定格,老皇帝紧绷的脊背,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丝。他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在胸中许久的浊气。那气息悠长,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外戚干政?
看着天幕上那两个并立却注定幼弱的国公府,朱元璋心中最后一点隐忧,终于烟消云散。
自己的老四(朱棣),手段够狠,心也够细!既全了亲情和功臣体面,又彻底杜绝了后患。
高炽也好,高煦也罢,无论哪个孙子上位,都不用担心母族徐家尾大不掉。至于再往后的子孙……老朱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疲惫与无力。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管得了洪武,管得了建文吗?”他自嘲地低语了一句,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连自己亲手培养的继承人允炆都落得那般下场,这煌煌大明,这朱家的江山,在他看不见的未来洪流中,终究会驶向何方?
他朱元璋,这个开国之君,此刻能做的,竟也只是看着天幕,发出一声无人听见的、苍凉的叹息。
天幕的光芒映照着老皇帝孤峭的背影,也映照着那两顶象征着无上荣宠却也暗藏制衡的国公冠冕。
洪武十三年的风,吹过紫禁城的琉璃瓦,带着一丝历史的尘埃与宿命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