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安南的沐字旗 (第2/3页)
乐皇帝,他定了北京做都城!这说明啥?南京这地方,他住着不踏实!可刚登基,根基未稳,一时半会儿又挪不了窝。他起家的老底子——北平、大宁那帮子百战边军,得赶紧调回河北去干嘛?防备那个叫帖木儿的凶神啊!北边吃紧,南边这些‘反正’的水师又扎眼,可不就只能往海上赶了?这叫一石二鸟,不,三鸟!”
蓝玉抱着胳膊,眉头却皱了起来,插嘴道:“理是这么个理。可把能打的水师都撒出去了,南京城防不就空了?万一……”
“万一?”冯胜长长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他抬手指了指天幕上那支渐行渐远的庞大舰队,又环顾了一下此刻洪武十三年南京城外那星罗棋布、旌旗招展的庞大京营驻地。
“蓝玉老弟,看眼前!洪武十三年,咱应天城外,京畿重地,几座大营,数十万虎贲枕戈待旦,那是何等气象!可你再想想天幕上的永乐朝?”
他语气沉重,带着一种预见未来的悲凉,“等永乐皇帝真迁了都,把精兵强将、钱粮赋税都一股脑儿往北京搬……这南京城,这石头城,还能剩下什么?怕真就剩下一堆石头,一座空壳子了!到那时,有没有水师在,又有何分别?”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几位勋贵心头。他们望着天幕上那象征着帝国无上海权的恢弘舰队,再想想未来南京可能的凋零,一时竟都沉默下来,各怀心事。
天幕之上,郑和那支如同海上移动堡垒的庞大舰队,正沿着蜿蜒陌生的安南海岸线缓缓向南而行。
画面平和,碧海蓝天,金沙椰林,只有海浪冲刷礁石的哗哗声透过天幕隐约传来,带着一丝异域的慵懒。几只海鸟掠过船帆,远处岸边的密林蓊郁苍翠,一片宁静祥和。
奉天殿内,气氛却因勋贵们对南京未来凋零的预判而显得有些沉闷。
魏国公徐达眉头微锁,曹国公李文忠目光沉凝,连侍立御阶下的太子朱标也若有所思。
龙椅上的朱元璋,手指习惯性地敲击着扶手,眼神锐利地扫过天幕上远去的船影,不知在衡量着帝国海权的得失,还是未来迁都的利弊。
就在这略显凝滞的寂静中!
天幕镜头毫无征兆地猛地一推!如同有一只无形巨手,瞬间将视野拉近海岸,死死聚焦在离明军临时营地不远的一处密林边缘!
一面旗帜!
一面在午后炽烈阳光下、在翠绿背景中显得无比突兀、无比刺眼的旗帜!
旗高近丈,旗杆笔直!底色是深沉如夜的玄青,仿佛能吸走周围所有的光。
而在这片浓重的玄青中央,一个巨大无比、用灿灿金线盘绣的汉字,如同燃烧的烙铁,狠狠烫进了殿内殿外每一个洪武十三年观者的瞳孔!
“沐”!
金钩铁划,气势磅礴!那“沐”字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在热带灼热的气流中猎猎抖动,金光流转,嚣张跋扈地宣示着它的存在!
旗帜之下,影影绰绰,可见数十名身着甲胄的士兵身影在林间晃动。那甲胄制式,粗看之下与明军颇为相似,同样有顿项、掩心镜,但细看却迥然不同——甲片更细密,形制更轻便,肩甲处似乎缀着某种奇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