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1 (第3/3页)
……你说,莫非咱坐的这龙椅……这至高的位置,天生带着诅咒?定要吸尽坐在旁边、至亲至爱之人的骨血为祭,才能坐得稳当?!”
他像是在问马皇后,又像是在质问那无形的命运,“早知道要付这般代价……”
老朱的声音哽咽了,后面的话堵在喉咙里。他比谁都清楚,即便早知如此,他朱元璋也绝不会舍弃这染血的龙椅!这是他用命搏来的江山!
这股悲怆来得快,去得也快。帝王的理性瞬间压倒了那一闪而逝的软弱。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转向殿内刚刚被内侍用参汤救醒、脸色依旧苍白如纸、强撑着站立的徐达。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复杂难辨,有几分刻意流露的沉痛,但更深处,却涌动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尘埃落定般的轻松——徐皇后一去,徐家外戚坐大、影响皇权的最后一点隐忧,彻底烟消云散了!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带着明显迁怒和推诿、却偏偏显得语重心长的口吻,对着徐达(实则让所有人都听见)沉声道:
“天德(徐达字)啊,节哀!徐家大姑娘……福薄啊!”他顿了顿,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带上强烈的责备,“可恨老四!迁都之事,拖拖拉拉!若他早些听咱……咳,早些决断,离开应天这阴湿之地,速速迁往北京那干爽龙兴之地,徐丫头的身子骨,说不定就能养好了!何至于……何至于此啊!”
这番话,将徐皇后早逝的“责任”,巧妙地推到了朱棣迁都迟缓上,既安抚(或者说堵住)了悲恸的徐达,更在无形中再次强调了他对迁都北京的“先见之明”和朱棣的“过失”。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与此同时,天幕画面再转,聚焦于朝堂。
“然徐皇后崩逝,影响远不止于帝心。”旁白音变得冷峻,“储位之争,因国母这根定海神针的消失,暗流再涌!太子朱高炽虽在永乐前四年,以其仁厚、勤勉及理政之能,尤其在靖难后勤、迁都筹备等实务中表现卓异,已赢得文臣集团普遍支持。且随着‘靖难第一功臣’、太子最坚定拥护者之一、成国公朱能的英年早逝(永乐四年征安南途中病卒),汉王朱高煦在朝中的强力奥援折损大半……”
画面闪现朱高炽于文华殿伏案理政,身形疲惫却一丝不苟;闪现朱能灵柩归京,朱高炽抚棺痛哭,文臣们黯然神伤;再闪现汉王朱高煦,虽在武臣中仍有影响力,但眼神中已难掩焦躁与不甘。
“然,汉王倚仗‘靖难武功’及帝之些许偏爱,仍未死心。徐皇后在世时,尚能以其威望与智慧,调和鼎鼐,约束诸子,平衡朝局。其一旦崩殂,太子朱高炽顿失最强大、亦是最亲近的屏障与支持。来自汉王及其余党的压力,骤然倍增!未来储位之稳固,阴云再聚。”
奉天殿内,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燕长孙朱高炽那肥胖身躯承受的巨大压力,眉头紧锁,再看向燕次子朱高煦那桀骜的眼神时,目光深处已是一片冰冷。
勋贵们则噤若寒蝉,从徐皇后之死引发的勋贵末日联想,又跳到了未来残酷的夺嫡之争,只觉得这天幕每放一幕,他们脖子上的绳索,就仿佛又勒紧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