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55章 二征漠北12:忽兰忽失温的得与失

第155章 二征漠北12:忽兰忽失温的得与失

    第155章 二征漠北12:忽兰忽失温的得与失 (第3/3页)

…”

    徐达的声音顿了顿,加重了语气,“陛下,此非旦夕可成!战马何来?优良种马、庞大牧场、无尽草料,此其一。骑手何训?非数年苦练,难成精骑,此其二。”

    “甲胄兵刃、后勤辎重、长途奔袭之损耗补充,此其三。桩桩件件,皆是吞金巨兽!恐非我大明立国未久之财政所能长久负担。长此以往,恐蹈隋炀帝三征高丽、耗尽民力之覆辙!”

    徐达深吸一口气,目光炯炯,提出了他深思熟虑的方略:

    “故臣以为,未来北疆制胜之道,不在穷追大漠,而在固本清源!当以九边雄关坚城为永固之基,深沟高垒,屯田积粟。辅以精练之骑军,数量不必多,但求精锐剽悍,用于游弋策应,扼守要道,击敌于半渡。”

    “更需善用‘以夷制夷’之古策,洞察胡虏各部嫌隙,运筹帷幄,挑动瓦剌、鞑靼乃至兀良哈等部相互攻伐,使其自耗元气。我大明则坐收渔利,以最小之国力损耗,换北疆之长治久安!”

    徐达的分析,抽丝剥茧,冷静如冰,将未来北疆战略的核心困境与务实出路剖析得淋漓尽致。

    曹国公李文忠、颍国公傅友德等宿将,皆面色凝重,微微颔首。

    天幕所展示的追击无力,如同一面来自未来的冰冷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步骑失衡的致命弱点,让他们这些洪武十三年的统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与警醒。

    兵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们更是屏息凝神,飞速记录着徐达的每一句箴言,这将是未来国策的重要依据。

    而在勋贵队列稍后,气氛则截然不同。

    永昌侯蓝玉抱着肌肉虬结的双臂,嘴角挂着一丝毫不掩饰的、近乎刻薄的讥诮。

    他用胳膊肘捅了捅身旁的定远侯王弼,声音不大不小,带着惯有的狂放不羁,清晰地飘进宋国公冯胜等人的耳中:

    “哼!徐大帅(徐达)说得在理!可根子呢?根子在哪?我看哪,归根结底,还是他朱老四手下没人!能打的猛将、善谋的帅才,都让他老子(朱元璋)在洪武朝……”

    他故意拖长了音调,瞥了一眼御座方向,才继续道,“……给拾掇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要么是赵彝、谭青那种贪生怕死的草包饭桶,要么是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你们睁大眼睛瞧瞧,”

    蓝玉抬下巴指了指天幕上朱高煦冲锋和朱瞻基劝谏的画面,“偌大个北征,啃硬骨头、玩命冲锋的是谁?是他二儿子朱高煦那个莽夫!关键时刻劝永乐(朱棣)见好就收、别把老本赔光的是谁?是他那毛都没长齐的孙子朱瞻基!合着从头到尾,就是他们老朱家爷仨儿——老的坐镇中军,二的打头阵,小的出主意——在那儿撑场子!这他娘的叫打仗?这叫唱戏!唱一出‘永乐皇帝携子带孙勇闯大漠’的独角戏!光靠主角,能撑起千军万马的台面吗?笑话!”

    蓝玉的话,如同一把淬了盐的匕首,又狠又准地捅破了永乐朝初期将星凋零、人才青黄不接的残酷真相,带着一种愤懑和兔死狐悲的凉意。

    冯胜捻须不语,眼神复杂;王弼则微微摇头,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殿内弥漫着一股对宿命与未来的无力感。

    天幕,此刻如同一面映照未来的魔镜,让洪武十三年的君臣,提前看到了胜利背后的隐忧与帝国武备的深层危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