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61章 孝陵孤影,老朱的执念

第161章 孝陵孤影,老朱的执念

    第161章 孝陵孤影,老朱的执念 (第1/3页)

    洪武十三年的时空,被拉入永乐十四年北京那场浩大的土木兴工之中。

    画面里,不再是硝烟战场,而是尘土飞扬、人声鼎沸的北京城郊。

    无数衣衫褴褛的民夫,在监工粗粝的皮鞭呼喝与号子声中,如同负重的蚁群,沿着新辟的宽阔“御道”,肩扛手抬,将巨大的梁木、沉重的条石、成车的青砖,源源不断地运往一片正在被反复夯实的广阔地基。

    远处,初具雏形的巍峨宫墙基址如同蛰伏的巨龙,隐约勾勒出未来紫禁城的轮廓。

    旁白音沉稳而宏大,带着一种开创历史的厚重感:“永乐十四年,帝诏天下:于元大内旧址稍南,肇建新宫,规制悉仿南京,然宏阔过之!北京紫禁城及皇城,自此始兴土木,迁都之宏图,昭然若揭!”

    画面流转,时间回溯至永乐十一年深秋。肃杀取代了喧嚣。一支素白如雪的庞大队伍,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与低回的哀乐中,缓缓行进在由南京通往北京的漫长官道上。寒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落在覆盖着明黄缎幔的巨大梓宫上。

    汉王朱高煦身着粗麻孝服,策马行于灵车之前,面色沉凝,眼神复杂地扫视着道路两旁肃立的军民。

    旁白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新都未起,帝后已别。仁孝皇后徐氏梓宫,由汉王朱高煦亲率护卫,自南京移葬于北京天寿山(未来明十三陵所在)之吉壤,为永乐帝系之陵寝奠下第一抔土。”

    镜头再转,聚焦于北京城内一处崭新落成、规制宏大的府邸。朱漆大门刚刚刷过,铜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崭新的“定国公府”鎏金匾额高悬门楣,字迹刚劲有力,彰显着无上恩宠。

    年轻的定国公徐景昌(徐增寿之子),身着簇新的国公蟒袍,意气风发地站在府门前高高的台阶上,正含笑拱手,迎候着络绎不绝前来道贺的北京官员、勋贵新贵。府内隐隐传来丝竹宴饮之声,一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兴盛景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画面一角迅速闪过的、远在南京的魏国公府(徐辉祖一脉)。那座同样巍峨的府邸,门前的石狮依旧威严,门楣上“魏国公府”的旧匾也依旧高悬,却仿佛笼罩在一层无形的、与北京定国公府截然不同的沉寂之中,连门前洒扫的仆役,步履都显得格外轻悄。

    奉天殿内,御阶之下。

    魏国公徐达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久久停留在天幕上那两座隔空相望、却分属南北两京的国公府邸上。

    他身形依旧挺拔如松,但花白的须发和眉宇间深刻的皱纹,无声诉说着岁月的重量与风霜。那双曾洞察战场瞬息万变的锐利眼眸,此刻却翻涌着复杂难明的波澜。

    “辉祖坐镇南京,承袭祖荫,守的是魏国公爵位,也是徐家在江南的根基与……体面。”徐达心中默念,思绪如潮,“景昌立足北京,新贵崛起,受的是定国公爵禄,紧傍新都,依附帝阙,前程……似锦。”

    这看似双星并耀、一门两贵的格局,落在徐达这位历经三朝、深谙政治漩涡险恶的老帅眼中,却品出了更深沉的滋味。他缓缓抬起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带上冰冷的兽首纹饰,指尖传来坚硬的触感。

    “分……得好啊……”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几不可察地从他唇边逸出。

    这“分”,是帝王心术,是制衡之道,又何尝不是一种保全?一门双国公,权势煊赫,本就如同行走于悬崖之巅。若同处一京,同气连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