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重修太祖实录1 (第2/3页)
的终结意味,“其旨煌煌:太祖高皇帝龙驭宾天之日,非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乃——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建文?何来建文?从未存在!”
画面随之切换,快得令人心悸。
幽深冰冷的皇家档库深处。一排排沉重的樟木书柜如同沉默的墓碑。面无表情、眼神空洞的内侍,如同被无形丝线操控的傀儡,正将一卷卷封皮陈旧、记载着“建文元年”、“建文二年”……字样的卷宗、奏疏、起居注、地方志副本,麻木地、毫不留情地抽出,粗暴地投入书房角落一只巨大的、烧得正旺的青铜蟠螭纹火盆中!
“呼——!”
火焰贪婪地腾起!跳跃的火舌带着毁灭一切的狂热,瞬间舔舐上脆弱的纸张!
那些承载着四年光阴、无数人事、一个正统王朝兴衰痕迹的字迹,在高温下迅速扭曲、焦黑、蜷缩!纸页化作片片带着火星的黑色蝴蝶,在灼热的气流中痛苦地翻飞、挣扎,最终化为细碎的、绝望的灰烬!
火光映照着内侍麻木的脸,也映照着书房中朱棣那被烛光和跳跃火焰勾勒得明暗不定的侧影。
他依旧端坐着,目光死死盯着案上那“洪武三十五年”的朱红大字,对身后那场焚毁历史的熊熊烈火,无动于衷。那火焰在他深不见底的瞳孔中跳跃,仿佛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某种孤注一掷的疯狂。
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燃烧的焦糊味,与龙涎香的奢靡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作呕的、历史被篡改、被抹杀的独特气息。
旁白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虚无感,为这荒诞而残酷的一幕定下注脚:
“四年光阴,史册成空。建文之痕,灰飞烟灭。唯余这御笔朱砂,在‘洪武三十五年’的血色印记里,无声地诉说着权力的傲慢与心虚。”
奉天殿内,时间仿佛被冻结。空气不再是流动的风,而是凝固成一块沉重、透明、令人窒息的巨大冰块,死死压在每个人的胸口。每一次微弱的呼吸,都带着冰碴摩擦的刺痛感。
龙椅之上,朱元璋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失控地痉挛、扭曲。
他死死盯着天幕上儿子手中那支蘸满朱砂、如同沾着淋漓鲜血的御笔,看着那支笔落下,看着“三十一年”几个墨字被粗暴地、不容置疑地涂掉,看着“三十五年”四个鲜红刺目、力透纸背的大字被硬生生嵌入他驾崩的记载!
这不是涂改,这是用烧红的烙铁,在他朱元璋的帝王谥号上,烫下了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屈辱的印记!
“嘶——嗬嗬……”
一声如同破旧风箱强行拉动的、压抑到极致的抽气声,猛地从老皇帝喉咙深处挤出。他像是被无形的巨锤狠狠砸中了心窝,高大的身躯剧烈地一晃!
几乎是出于本能,他那双曾经扼断过无数敌人咽喉、批阅过如山奏章的大手,猛地抬起,死死捂住了自己的半张脸!
粗糙的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深深陷进额角刀刻般的皱纹里,仿佛要将那喷薄欲出的羞愤、难堪和一种被至亲之人当众扒光了衣服般的巨大耻辱感,硬生生按回去!
“老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