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永乐归天,隔世同悲 (第2/3页)
却又无力改变的大明史诗,在眼前轰然落幕。这迟来的“讣告”,带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难以言喻的集体哀伤。
--
肃穆悲怆的气氛尚未散去,天幕的音调陡然一转,变得冷静、平缓,带着一种后世史家特有的、抽离的理性:
“回溯永乐大帝五次亲征漠北之壮举。”
画面掠过千军万马出塞的雄壮,掠过风雪中艰难跋涉的艰辛,掠过遭遇战的激烈厮杀,也掠过茫茫草原上无功而返的落寞。
“后世史家常论,五征漠北,耗费巨大,空耗国力,乃好大喜功之举。”
“然,有一历史细节,引人深思。”
画面聚焦于一片苍茫起伏的北方山峦,一座并不特别巍峨、却承载着千年汉家武勋象征的山峰被标注出来——狼居胥山。
“此山,乃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祭天禅礼之地,为历代中原名将心中至高无上的武勋丰碑!”
镜头快速切换,模拟出明军铁骑在广袤草原上行军的画面,数次掠过狼居胥山的大致区域。
“据后世地理考证及行军路线推演,永乐帝大军,至少两次极其接近甚至可能途经狼居胥山!”
“尤其是第一次亲征,大破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后,大军曾短暂休整于其附近区域。彼时,若永乐帝知晓此山便是传说中的狼居胥,以其雄心壮志,极可能效仿霍骠姚,登顶祭天,立下不世之功,成就超越汉唐的伟业!”
画面模拟出朱棣可能登顶、筑坛、燔柴祭天的震撼场景。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天幕音调带着深深的遗憾:
“因年代久远,地理变迁,信息湮灭。狼居胥山的确切位置,在明初早已模糊不清,甚至其名称亦可能改变或失传。”
“大军过此山而不识,帝王临圣地而不知!永乐帝与其麾下名将,在浑然不觉中,与封禅狼胥、比肩霍去病的千古荣耀……擦肩而过!”
画面最终定格在那座沉默的山峦,夕阳为其镀上一层悲壮的余晖。
“此,为永乐帝毕生征战中,最令人扼腕之历史遗憾!”
“而更大的遗憾在于,”天幕音调转沉,画面切回那支南归的、载着帝王灵柩的沉默大军,“此次北征未竟全功,永乐帝更崩于归途。此役之后,大明虽强,却再难组织起如此规模、如此决心的深入漠北之远征。”
镜头拉升至辽阔的草原地图,象征着蒙古各部的阴影开始汇聚、融合。
“草原力量,终将再度统一崛起。终明一朝,蒙古,始终是悬于帝国北疆的刀,成为大明挥之不去的边患!”
画面最后聚焦于北京城北,天寿山麓。一座座宏伟的帝陵在苍松翠柏间肃穆排列。
“由太宗长陵始,至熹宗德陵止,明十三陵,巍然矗立。其地,距大明实际控制的北部边境线,仅百余里之遥!”
航拍镜头掠过连绵的陵寝,如同一条巨龙,横卧于华北平原与塞北草原的交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永乐大帝朱棣,以己身为始,其子孙后代继之。生时,坐镇北疆,直面胡骑;死后,陵寝为屏,魂镇边关!”
“他们用生命与陵墓,为中原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
这最后的画面与宣言,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