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永乐归天,隔世同悲 (第3/3页)
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力量,重重地砸在洪武君臣的心头!
--
天幕那“血肉长城”的余音,如同洪钟大吕,在奉天殿前久久回荡。
朱元璋缓缓抬手,用龙袍那宽大的袖口,用力抹去脸上的泪痕。那动作带着一种沙场老卒的粗粝,也带着帝王的决绝。
他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浑浊的眼中,悲痛未消,却已燃起熊熊的火焰!那是一种认同,一种激赏,一种属于开国雄主的血脉共鸣!
“好!好!好!”朱元璋连道三声好,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前的沉寂,带着金铁交鸣般的铿锵!
他猛地一拍大腿,震得龙椅扶手嗡嗡作响,目光如电,扫视着下方群臣:
“这才是我朱家的种!这才是我大明皇帝的骨头!”
“坐镇北疆,直面胡虏!死了,还用坟头给咱汉家江山当盾牌!”朱元璋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带着一种睥睨古今的傲然,“比那赵宋的软骨头皇帝强!比那躲到临安,把半壁江山和祖宗陵寝都丢给金狗、蒙元的窝囊废强百倍!千倍!”
他霍然站起,高大的身躯散发出令人窒息的威压,手指如同铁戟,直指北方,声音斩钉截铁:
“中原的皇帝,就该这样!拒胡虏于国门之外!守不住,那就死在国门上!这才是咱汉家天子的本分!是责任!”
这番掷地有声、充满铁血气概的话语,如同惊雷,震得满朝文武心神激荡。
勋贵武将们无不挺直了腰杆,面露激动之色,仿佛那“天子守国门”的豪情也灌注到了他们身上。即便是那些素来主张怀柔的文臣,此刻在朱元璋这滔天气势和天幕展现的悲壮事实面前,也觉胸中热血翻涌,难以辩驳。
而在这激荡之下,文臣班列中,却有几人陷入了更深的沉默与思索。他们悄悄交换着眼神,那目光复杂难明。
削藩……靖难……
天幕展现的漫长画卷,从洪武十三年一路铺陈至此。他们曾为削藩之策争论不休,为建文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为朱棣的“篡逆”而愤懑,也曾为“勿伤朕叔”的旨意感到荒谬绝伦。
然而此刻,看着天幕上那连绵于国门之侧的十三陵,听着洪武皇帝那“拒胡虏于国门,死社稷守陵门”的怒吼,再回想那场震动朝野的靖难之役,那场叔侄相残、血流漂杵的内战……一切的争执、一切的立场、一切的是非功过,在横亘二百年的北疆烽烟面前,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十个血染的大字面前,仿佛都变得……渺小了。
他们仿佛看到未来那十三座沉默的帝陵。削藩是为了稳固皇权,避免藩王作乱。可这稳固的皇权,最终化作了守护国门的脊梁。
若没有靖难,若允炆坐稳了江山,他……能如永乐及其子孙那般,有如此决绝的勇气和担当,将帝都立于前线,将陵墓筑于国门吗?这些文臣们不敢深想。
一种难以言喻的、带着历史宿命感的沉重,悄然弥漫在文臣们的心头。
削藩与靖难,孰是孰非?或许,在更宏大的、关乎华夏文明存续的命题面前,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条由永乐帝朱棣以生命和陵墓为起点、其子孙用二百余年坚守所铸就的——守护中原的血肉长城!
它,才是超越了一切内部纷争的、真正撑起大明国祚的——不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