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203章 瓦剌再起削藩反思

第203章 瓦剌再起削藩反思

    第203章 瓦剌再起削藩反思 (第1/3页)

    应天府上空,那片浩渺的天幕画面骤然切换!不再是雕梁画栋的紫禁城,而是无垠的草原,朔风卷起枯黄的草屑,打着旋儿扑向天际线。低沉的号角声仿佛穿透时空壁垒,隐隐传来,带着一种原始的、令人心悸的野性。天幕上,金色的文字带着冷冽的质感,缓缓流淌: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洪熙元年至宣德十年),承仁宗遗风,励精图治,史称‘仁宣之治’。然,其在位期间,对北方蒙古诸部,一改太宗永乐皇帝积极进取之策,转取守势】

    文字稍顿,随即揭示了这“守势”的具体内容:

    【宣德三年,诏命大同、宣府等边镇守将,非有重大军情,不得轻易出塞寻衅。裁撤部分深入草原之哨所、卫所,收缩防线】

    画面随之变化,出现了模糊但震撼的场景:象征着大明边军的旗帜在风沙中缓缓后撤,一些孤悬塞外的烽燧、堡垒被遗弃,渐渐被风沙侵蚀掩埋。同时,天幕视角猛地拉远、拔高,聚焦于草原深处,一个部族的名称被放大、加粗,带着刺目的猩红:

    【瓦剌!】

    【趁明军北疆收缩之机,瓦剌部在其首领脱欢、也先父子带领下,吞并鞑靼残部,收拢离散部众,势力急剧膨胀!其控弦之士,复达数十万之众!虎视眈眈,窥伺大明北疆!】

    紧接着,几行简练却充满硝烟味的文字快速闪过:

    【正统四年,瓦剌犯甘肃,掠边民。

    正统六年,瓦剌骑兵突袭大同外围,明军守备不利,损兵折将。”

    正统八年,瓦剌使臣入朝,傲慢无礼,索求无度,边境摩擦愈演愈烈……”

    正统十一年……】

    “正统十一年”后面是什么尚未显现,但那不断升级的冲突描述和“瓦剌”这个带着血腥气的名字,已足够让奉天殿前广场上的洪武君臣们心头骤然一紧!

    朱元璋脸上的肌肉猛地绷紧,方才因张太皇太后贤德而生的欣慰早已被阴霾取代。他死死盯着天幕上那“瓦剌”二字,还有那些越来越频繁的冲突记录,一股寒意从脊椎骨升起,直冲头顶。

    “瓦剌……瓦剌……”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得如同闷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悸,“又是它!这才过去多少年?永乐……老四他五征漠北!打得还不够狠吗?!”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砰”的一声闷响,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焦躁和一种更深沉的无力,“如果连老四都办不到的事情,他的子孙……还有谁能办到?!”

    他霍然转头,目光如电,扫向阶下最倚重的几位大将:“天德!老冯!炳文!你们说!这瓦剌……当真就除不干净了吗?守!守得住吗?”语气里带着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惶急。终明之世,蒙古为患!天幕的预言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心。

    魏国公徐达神色凝重,他上前一步,抱拳沉声道:“上位息怒。瓦剌虽复起,其势汹汹,然观天幕所言,其终究未能恢复蒙元一统草原、虎视天下之雄风。脱欢、也先,不过漠北一部之酋首。其兵锋虽利,侵扰边境,然要如当年蒙元般南下牧马,倾覆我大明社稷……”

    徐达微微摇头,语气斩钉截铁:“绝无可能!我大明九边重镇,城坚池深,将士用命,只要中枢不乱,粮饷充足,拒敌于国门之外,当无大碍!”作为大明开国第一统帅,他对明军的边防体系和战力有着绝对的信心。

    “徐帅所言极是!”长兴侯耿炳文立刻接口,这位以善守著称的老将声若洪钟,“瓦剌骑兵,来去如风,劫掠是其本性。然攻坚拔寨,非其所长!只要边关诸将稳守要隘,坚壁清野,使其掠无所获,久之其势自衰!永乐爷五征,虽未能犁庭扫穴,却也打断了他们的脊梁!如今这瓦剌,不过是疥癣之疾,断非心腹大患!”他眼中闪烁着老将的睿智和笃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